|
|
不老法院情
——记云南省师宗法院谢存柱二三事 作者:区鸿雁 张金羽 发布时间:2014-12-15 10:20:54
![]() 云南省师宗法院谢存柱。 “这辈子给了法院,我不后悔。”谢存柱,云南省师宗县人,共产党员。打开“人民法院工作三十年”荣誉勋章,57岁的四级高级法官老谢这样说。 谢老不老 大家习惯称呼谢存柱为“谢老”,一个“老”字是敬重、是赞许、是爱戴、或略带调侃,见仁见智。 可是谢老真的不“老”。 初约采访事宜,我拿着拟好的、不专业的采访提纲跑进刑庭办公室,谢老依约等在那里,看似正在充分利用闲暇时光整理文件。 “谢老,我想采访你。”“不要那么严肃,要我说那样,其实我没有什么好说的”。面对脱口而说的我,谢老笑颜纯粹,惯性的用手捋了捋头顶几缕华发,一本正经的坐到了椅子上。旁边的同事见状打趣到“写谢老,你先从他的别号‘谢三毛(头发稀少)’写起吧!”“哇!谢老,原来你还有‘三毛’这么有魅力的别号啊?”“哈哈哈…”又是一阵笑声…。不介年龄之隔与年轻人相处融洽,不介玩笑之词愿意与同事嬉笑取乐,这就是谢老。 谢老不老,他神采亦亦,步履矫健。从单位住宅区到法院办公楼三公里有余。多年以来,他坚持步行。让我自愧不如的是,每每同行我却总是很难跟上谢老的苍劲步伐。 谢老不老,他法魂不退,坚守一线。称谢老为师宗法院元老级人物一点也不为过,查阅法院在职人员的档案,谢老实为长者。今年57岁的他,还有不到三年时间就到了退休年龄。但现在的他依然坚守审判一线,每天要不断的阅读案件卷宗,反复核对案情事实,还要学习新修改的诉讼法,从不松懈。实在让人不得不伸出大拇指,以示满心敬佩。 甘当学生 回顾谢老数十年的司法事业,1990年在司法所因善断家务事被法院看中的他被选调法院后,先后在辖区的人民法庭一呆就是整整十个年头。 法庭的十年中,处理了多少民事纠纷,调和了多少家庭,他自己都记不清了。说起基层十年,谢老说十年来就是不断的下乡,融入群众,了解民意,揣摩案情,结案了事,他处理的民事案件中,80%以上靠调解结案。也正因如此,在少数民族聚居的五龙乡,谢老练就了一口纯正的壮族话。谢老会心笑着说“当我案件事实查不清真假,矛盾调解和不了的时候,我就用壮族话去跟当地人以心交心,然后春风化雨,案结事了”。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学生,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到法院工作之后,肩负的责任,工作的重压更是督促着自己不断学习,随时充电。谢老又说,你知道的,法律条文每年都在改,案件类型每年都在翻新,千不怕万不怕,就怕用错法律断错案。为此,老谢坚持自学同时,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平时工作中还坚持向年轻法官请教,向法律报刊请教。 无畏心安 聊到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我不禁问到:“审案这么多年,头疼的时候应该不少吧?”我以25岁的历练去预期谢老会滔滔不绝的跟我抱怨办案中的琐碎繁琐,基层生活的艰辛难耐。 “哈哈哈,没什么,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走踏实了,没什么可头疼没什么可害怕的!” “那案件调解不了你会头疼吧?当事人的话你无法确定真假你会头疼吧?刑事案件无法确定法律适用你会头疼吧?” “不管任何情况下,不要慌,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遇到固执无法劝和的当事人,就换个思路换个模式,总能说通。刑事案件,只要仔细认真审查卷宗,严把程序,一般不会出错。” 踏实才能无畏,谦谨方可安心,这番长者之言,了然于此,之于谢老而言,生活似乎不再有难题。 守廉齐家 在与同事们的聊天中,让我感触良久的是谢老的三个故事。 心惊胆战的一天。2008年的一个周末午后,由谢老承办的一个使用假币案的案件当事人家属找到谢老家里说要坐一坐,了解案件情况,那人临走时给谢老留下两包打开过的烟说“这烟不错,还有几根,你可以尝尝”,说完不等谢老回复放下烟就离开了,待拿起烟盒一看才发现里边塞满的人民币,被吓得一身冷汗的谢老拔腿就追,一直追到客运站,在客车上找到了当事人家属,把钱还给他并对其痛批一顿才让人走。 倒霉的一天。这是2010年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可是谢老就不那么灿烂了。当时因为一个交通肇事案件无法通知到当事人,案件承办法官一行人便到山里去寻找当事人,山路岖崎一个不慎,谢老膝盖摔成粉碎性骨折,鉴于其伤势的严重性单位准假一年让他住院修养,而不到8个月,谢老便一瘸一拐的坐上了审判席。 十年如一日的一天,同事说走下审判台谢老更是一个居家好男人,因为妻子身体不佳无法操持家务,家里的洗衣烧煮基本都是谢老来完成。如此这般,数十年如一日。 从工作到生活,从修身到齐家,旁人眼中的谢老无可挑剔,年近花甲,深知天命,泰然自若,却不泯童心,不高位自居,不偷懒耍滑,依然坚守岗位,履职审判,义无反顾的肩负起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重任。 平淡却又不平凡的历程,坚韧又满怀信念与梦想,数十年如一日的法务工作者,这不是正是平安创建者、正义守护者的最强脚注,又是什么?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