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故乡的笼卷肉
作者:张智全 发布时间:2015-06-01 14:25:44
一次和友人小聚,酒酣耳热之际,友人点了一盘爆炒回锅肉,其焦黄而又卷曲的肉片,刹那间又勾起了我对故乡笼卷肉的回忆。笼卷肉,一道多年未曾品尝的佳肴,遂蒙太奇般地在脑海中逐一清晰…… 笼卷肉是故乡著名的小吃之一,与羊肉格格、喜砂肉、盐菜烧白肉齐名,都是农家招待贵客或第一次过门的女婿不可或缺的菜肴。据村里的老人讲,这道菜有200多年的历史呢。至于传言是否真实,没有人去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笼卷肉确实是故乡的一道特色菜肴。 笼卷肉做工颇为精细。杀年猪时,人们选择膘肥肉白的保肋肉用精盐腌好,熏腊后用火烧,直到肉皮炸裂为止。肉洗净后,先去掉肋条上的骨头,将肉切成长10厘米、宽5厘米左右的方块。然后再顺着肋骨生长的方向,将肉方块切成仅10毫米厚的薄片,放入锅中用猛火炒,肉片自然卷曲成筒状。然后将生姜、桔皮、花椒剁细,加入少量的白砂糖,做成包芯,在冷却后的肉筒里各塞入少许,用韭菜捆好,再放入竹制的蒸笼中,蒸煮10余分钟即可。因肉卷曲成筒状,又是用蒸笼蒸煮的,因此得名为“笼卷肉”。 笼卷肉肥而不腻,综合了生姜的微辣、花椒的麻和桔皮韭菜的清香,以及白砂糖的甜味,既甜又麻又辣,既脆又香,实属难得的佳肴。记得小时候,老家的年轻媳妇们,都把做好一道笼卷肉作为掌厨的必备手艺,笼卷肉也成了衡量一个年轻媳妇是否贤能的标准之一,人人都以能吃到一道笼卷肉而高兴。 有趣的是,吃笼卷肉因对象不同,吃法也各有讲究。遇到莫逆之交,须一气吃完9个,以示主客又一天长地久。我小时候见到最多吃完32个的,食客直喊肚子撑破了,一时成为村里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若是初次上门的女婿,丈母娘会将肉染成红色,借以展示喜事的热烈情调。女婿是未来新建家庭的主人,吃笼卷肉时须坐在上席位,且只许吃双不吃单,寓意为成双成对,蕴含着父母对女儿女婿诚挚的祝福。一道小小的笼卷肉,意蕴多多,着实令人感慨。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家的人又将笼卷肉的包芯变成精瘦肉加糯米,吃起来更加香醇可口。一些头脑精明的商户,看中了笼卷肉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又将笼卷肉精心包装后推向市场。在我十八岁前后,老家街上的许多小饭馆都会推销笼卷肉这道菜,有麻辣、红烧、清蒸等品种,相比原来单一的品种,食客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笼卷肉很是红火了一阵。但由于过于商业化,笼卷肉原有的特色品味越来越淡化,逐渐推出了市场。再后来,由于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家能够做笼卷肉的人越发稀少,尤其是年轻的媳妇,嫌笼卷肉做工过于繁琐,根本不愿掌握此道菜肴的技艺,以致笼卷肉难得再见踪影。如今,想要在老家吃上传统的笼卷肉,还真是很难,据说村里还有几个太婆还能做这道菜,但只是很少见到。这是令我始料未及的。看来,对笼卷肉的眷顾,只能在记忆中搜寻了。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