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群众谋幸福
――记山东聊城中院新闻处处长、驻村“第一书记”耿建 作者:王希玉 发布时间:2015-06-18 17:38:43
走在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北赵村的田间地头,你总会看见一个戴着眼镜,拿着相机,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不时停下来拍照和思考,他就是山东省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新闻处处长、北赵村“第一书记”耿建。 2012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双联共建”和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的统一部署,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东昌府区梁水镇北赵村进行帮扶。时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的耿建成为了北赵村的“第一书记”,此后他俨然成了北赵村的新“村民”。 深入调研谋发展 翻开耿建的驻村日记,每一页都写得满满的。一项项、一条条看下去,耿建将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厚厚的本子已经记了好 几本,纸上密密麻麻记的全是关于村里的村情、村貌以及所思、所感、所想、所悟。 从坐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从拿笔杆子到基层“第一书记”,必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角色转变,扎扎实实开展工作。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干部,耿建从未和农业、农村、农民有过密切的接触。为实现帮村民脱困的目标,耿建马不停蹄地展开了调研工作,从到村的那一刻起,他就把北赵村的发展与自己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与村党员干部谈心,这让他更能亲身感受到北赵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更多地了解和感受村民的需求,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北赵村原有的办公场所十分简陋,院墙高低不齐,院内长满野草,桌椅板凳破旧不堪,门窗锈蚀严重,连厕所都没有。2012年5月份,耿建向中院党组汇报,并与梁水镇党委、政府协调,筹集资金5万余元,对村集体办公场所进行了彻底整修。平整了院落,重建了围墙,更换了桌椅门窗,粉刷了内外墙,修建了厕所,悬挂了牌子,整个办公场所面貌焕然一新。经过与东昌府区委组织部协调,他为北赵村争取了远程教育系统一套,包括液晶电视、电脑等,提高了党员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2014年12月,北赵村“两委”换届选举顺利完成,重点培养对象全部高票当选。此前,他通过组织学习、交流谈心、警示教育,注重加强对后备力量的培养,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耿建还组织班子成员和党员群众集体学习,外出参观,开拓思路,激发干劲。通过土地流转,整合300余亩承包地,引来客商进行树苗培育,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指导3户村民开展花生、粮食收购加工,现每户资产均在300万元以上。指导一名青年党员建设养猪场,建成猪舍100余间,存栏800余头。近3年来,北赵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长3500元。 心系群众保民生 当那个曾经奔走在田间地头的陌生身影慢慢被村民熟悉时,耿建已经开始谋划北赵村的未来了。 村庄的发展,规划是龙头。北赵村情况特殊,是由赵庄、安庄、岳庄、侯庄、靳庄5个自然村合并为一的行政村,缺乏统一的规划,村居、道路、林地、农田以及宅基的审批布局都显得较为散乱,规划滞后的弊端逐渐显现,村民的生产生活和交通极不方便,村庄面貌也亟待改善,群众对此意见越来越大。如果抓不住规划这个龙头,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就没有希望。 由于北赵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所以基础设施建设很差,其中岳庄村内硬化路面还是空白,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不堪,这给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在掌握了大量村情民情之后,结合村内实际和群众要求,耿建多次与市、区交通、财政等部门进行协调,争取到130万元资金修建马颊河北岸主路与北赵村之间的2.5公里连接道路,并新建了岳庄公路,筹集资金12万余元新建高标准桥梁一座。就这样,北赵村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此外,他还筹集资金5万余元,新建机井8眼,帮助村民解决“浇地难”的问题,实现了连年大丰收。 求真务实做奉献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老百姓相信的就是实干”。 2014年5月29日下午,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耿建带领3名法官,冒着40多度高温来到北赵村,为村里的留守儿童讲授法律知识,教育他们遵法守纪,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并送去了书包、文具、书籍等节日礼物。孩子们纷纷表示,能够收到法官叔叔阿姨送来的节日礼物感到非常高兴,今后一定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耿建在中院领导的支持下,组织市、区妇幼保健系统医生16人,为北赵村130余名村民进行免费查体。该查体项目全面,既有常规检查,又有血液化验、B超、心电图、胸透等项目,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为增强北赵村群众身体素质,他筹措资金8万余元,建成了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安装健身器材,购买图书,丰富和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组织机关党员与困难群众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努力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筹集资金5万余元,在村内道路两侧种植树苗4000余棵,进一步美化环境。 耿建还经常组织中院女法官、青年法官开展“送法进农村”活动,为村民讲解婚姻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的相关法律知识,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村庄”建设。通过以案讲法,村民们的法制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打架斗殴和小偷小摸现象减少了,孝敬老人、夫妻和睦、诚信友爱的村风逐渐形成。 群众心里有杆秤。通过一桩桩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群众对耿建怀疑的目光消失了,质疑的声音听不到了,他用真诚的付出换来了北赵村人的尊重和拥护。93岁的北赵村岳玉玮老人在给耿建写的信中这样写道:“真正理解了爹亲娘亲不如共产党亲,感谢耿书记!” 谈到成绩,耿建只是微微一笑:“为群众解决一些急需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体现党和政府的人情温暖、人文关怀,自己心里也能收获帮助群众的幸福感。”这就是一位驻村“第一书记”、一位共产党员甘于奉献的情怀。 责任编辑:
李冬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