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党政> 工作通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建起保护长城的“新长城”
作者:李俊义 高博   发布时间:2015-06-29 11:26:12


    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长城,长城的形象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别的不说,只要翻看下身份证的背面,万里长城的雄姿立即会扑入眼帘。尽管如此,但不是每个人都了解长城,对大多数人来说,八达岭长城就是心目中的长城:雄伟挺拔,游人如织,一直蜿蜒到了视线之外的地方。

  但长城远远不是想象中齐整完善的样子。

  正在“变短”的长城

  绝大多数长城和八达岭、山海关不一样。

  根据国家文物局2012年发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成果,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8公里。今天所说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所修建的长城,据此前所测的明长城数据,明长城全长8851.8公里,除去2000多公里自然天险作为墙体的段落外,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公里。

  长城6000多公里的人工墙体中,目前保存较好的513.5公里、保存一般的1104.4公里、保存较差的1494.7公里、保存差的1185.4公里,已消失的1961.6公里。

  从这一系列数字可以看出,长城墙体保存状况总体堪忧,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约20%,消失的比例为30%。

  换句话说,万里长城正在变短、变得更残破!

  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上个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的时候,宁夏长城有1500多公里,800公里左右可见墙体。而到了90年代中期,可见墙体只有500多公里。而如今,只剩下300公里左右了。

  2003年9月,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世界古遗迹基金会公布了2004年度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万里长城榜上有名。

  1984年5月,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和两个朋友一起,从山海关出发,历尽千辛万苦,历时500余天,终于到达了长城的终点——嘉峪关,完成了首次徒步考察长城这一壮举。在他看来,长城被破坏的例子,足可写一部长城破坏史。

  “与二三十年前相比,长城保护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仍未达到让人满意的程度。”董耀会说。

  一个长城爱好者的忏悔

  2006年7月,网友“望京无悔”和几位长城爱好者在雨季登上了北京怀柔的一段野长城。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濒危的残墙不堪重负,在“望京无悔”的脚下轰然坍塌。他在微博里是这样说的:

  “这一周连着下了好几天雨,土滑,石头也滑,墙体也松软,有的地方几乎一触即塌。

  有一段城墙碎得很厉害,他们让我绕路而我却坚持走在城墙上。

  我看到我有跳过去的可能,跳过去的时候如果手抓住一块条石,即便脚下塌了人也不会掉下去,于是我就这么跳了。

  刚跳过去的时候和我想到的一样,虽然脚下有零星的碎石滚到山崖下去,但是人是稳的。

  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大片城墙居然因为我这么一跳坍塌了,彻底坍塌了。

  我听着整片城墙塌下山轰轰隆隆的声音在耳旁持续着持续着好像永远也停不下来,我真的是心如刀割……”

  不久,主要以长城爱好者组成的论坛转述此事,“望京无悔”受到了批评,批评者说,因为他的这一跳,导致了一大片城墙彻底坍塌。这是箭扣长城(北京地区一段明长城)的最后结局,最后悲声,最后抗议。

  随后,“望京无悔”在网站上挂出了道歉信,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

  一个月后,由“望京无悔”带路,十多名长城爱好者来到坍塌现场,放置了一块事先做好的警示牌,警示牌的主题是两个字:“慎行”!

  残垣断壁的“野长城”

  万里长城万里长,与八达岭、山海关等这些已经开发、开放的长城相比,那些没有修葺、曾经人迹罕至的“野长城”始终占绝大多数。像网友“望京无悔”一样,随着旅游热的兴起,去“野长城”上探险游玩甚至成为一种时尚。

  明长城中,建筑质量最好,保存较好的部分,大部分位于京冀地区,因此最受游客青睐。这一地区较为有名的野长城,年均旅客的人数超过10万甚至数十万。游客对野长城带来的危害,很多时候是缓慢而难以觉察的。

  一个长城保护员向记者表示,游客频繁地踩踏难免会造成一些长城砖石的松动。所以有时候他们并不想让媒体宣传这些野长城,这样可能知道的人会少一些,来爬的人也会少一些。抚宁县文物部门也介绍说,抚宁县保存较为完整的野长城,基本都是所在的山坡比较陡峭,过去老百姓没办法上去拆砖,这几年游客也爬不上去。

  人为故意对野长城的破坏,集中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长城脚下的老百姓,生活既贫穷,又没有保护意识,笃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长城吃长城的理念,甚至得到当地政府的鼓励。无论盖校舍、修水库、盖民宅、猪圈、围墙等,用的都是长城的砖石。长城的许多段落就在这种拆迁下支离破碎或消失殆尽。直到今天,尽管情况大为改变,但由于管理的疏漏,人为的破坏情况仍未绝迹。

  此外,地震、雷击、植物根系在长城上的生长、大雨的冲刷等等,都对长城造成了不断累积的破坏。

  董耀会认为,与自然对长城的破坏比起来,人为的破坏更严重一些。自然的破坏是一个累计的过程,需要漫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通过人为的干预,通过修补可以把破坏控制在最小程度。但人为破坏如果不加控制,它需要的时间十分短暂。某县为了种树,连续3年挖掉了200米的长城,这种破坏无可逆转,这段长城彻底消失了。

  构建保护长城的一道“长城”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长城保护还处于一种无序状态。1984年,全民性的保护长城活动开始。此后,长城普查、长城维修等工作也相继展开。

  2006年,国家颁布《长城保护条例》,这一条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部对单体文物颁发的国家级法律文件。条例实施后,长城保护有法可依,对长城保护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贯通辽宁省西部与内蒙古东部的铁路大通道巴新铁路,在经过内蒙古林西县时要穿越金长城。最初的设计方案中,项目方计划拆长城。当地文物部门明确告知不能破坏长城遗址后,项目设计方案改变为在金长城下面挖一条隧道通过,避免对长城造成破坏。在改变的新方案中,巴新铁路还自觉绕过了金长城的一个屯兵城堡。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但长城保护仅靠一部法律是远远不够的。条例实施至今,有法不依、权大于法等现象仍时有发生,长城损毁现象也未杜绝。

  董耀会说,万里长城的保护工作,仅靠文物部门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提高全社会的长城保护意识才行。如今最迫切的目标就是唤起公众保护长城的热情,让保护长城从一种小众情怀延展到一种全民保护的大气候;如何严肃法律的执行,形成制度的保障,落实地方的责任,确保长城保护代代存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构建起保护长城的这道‘长城’,才能让长城更长久地传承下去。”董耀会说。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5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