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遗忘疏忽”闷死幼儿 谁之过?
作者:李伟 徐海涛 刘恩黎 发布时间:2015-07-16 09:26:35
进入高温“烧烤天”,“车内闷死幼儿”悲剧的上演令人痛心,成为社会深思的痛点。驾驶员的“遗忘疏忽”缘何成了幼儿乘车的高危杀手?幼儿被困车内如何自救?谁来为孩子的乘车安全护航保驾?专家建议,在完善汽车相关保护硬件的同时,驾驶员学习培训应尽快增添相关训练环节,必要时立法约束,建立起严密的监护衔接法律制度。 悲剧频发,“遗忘疏忽”惹的祸? 随着夏季到来,幼儿被遗忘车内致死悲剧时有发生。近日,山东临沂一3岁女童“校车”内被困9小时窒息死亡;6月,湖南湘潭一名4岁男童被父母遗忘在车内数小时后死亡。 记者梳理发现,近几年内,湖北、安徽、广东、山西、山东等全国多地都曾曝出“车内闷死幼儿”事件,无不指出司机的“遗忘疏忽”是闷死幼儿的元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医生介绍,炎热夏日气温超过41摄氏度,人体就会感到难受。封闭的汽车如果在高温下暴晒,车内的温度就会急剧上升,导致车内人员严重缺氧,极其危险。 另外,不少悲剧的发生,往往是驾驶员心怀侥幸、疏忽大意导致的,将孩子独自锁留在车中,自己离开办事,危险也在疏忽中慢慢袭向孩子。 “遗忘疏忽”,背后直指安全素养盲点 业内人士及专家指出,一时疏忽的背后也折射出监护人在儿童安全意识方面的缺失。多位儿童家长在受访时坦言,对于儿童安全教育知识的了解相对有限,在幼儿乘车安全方面更是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 “这和国内的驾驶员培训课程设置有一定关系,当前我国的车辆驾驶培训课程设置不够细化,对车龄不长的驾驶员偏重技术训练,很少介绍保证乘客尤其是车内幼、儿的乘车安全方式、方法,而这些培训本可以避免儿童闷死车内的悲剧。”北京越野者俱乐部副董事长来新成说。 还有专家表示,受家长自身的安全教育短板影响,孩子们个人安全意识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制约。 广西南宁市青少年健康服务学会秘书长张勇告诉记者,一方面,儿童正处于成长阶段,年龄小且爱动好玩,还未形成健全的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监护人安全提示和示范教育,儿童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往往不知所措,独自滞留车内时更会因惊慌乱动而带来更多的意外伤害。 此前多起幼儿校车内闷死事件也暴露出校园安全教育不足和制度落实不力等问题。湖北西北部某贫困县教育局的一名负责人表示,在学前教育资源紧张、财力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影响下,个别幼儿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在执行校车管理条例和细则时会出现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不强的情况。 “软硬兼施”,健全监护衔接法律制度 面对频发的悲剧,专家认为,需要从教育培训、法律制度、应急策略等多个方面加以完善,“软硬兼施”共建儿童安全防护墙。 来新成建议,在现行的驾驶学习培训体系中增添相关教育环节,普及车内安全知识,以提高车内乘客安全保护意识,尤其是对驾龄不长的年轻家长,更应通过实际操作等方式好好“补课”。 在校园教育和校车安全方面,湖北襄阳米公小学校长全灵琦表示,中小学以及学前教育等相关机构可聘请交巡警、消防员等组织专题活动,给孩子们提供相关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弥补校车安全方面的不足,减少悲剧的发生。 法律专家指出,国内现行法律往往对粗心大意的驾驶员做善意推定,也易造成驾驶员职责方面的疏漏,建议进行一定的立法约束,建立健全严密的监护衔接法律制度,并将把儿童单独留在机动车内的行为列为违法行为,轻则罚款,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针对无法直接打开车门脱险的困境,专家建议推出相关服务指南,让家长和孩子们尽可能地了解汽车特点,在安全的情况下做好自救教育,以防万一。而车辆零配件供应商也亟须增加智能人性设计考量,保证年幼乘客的安全。 爱卡汽车网资深编辑戴海峰说,车型不同,车辆被反锁后,从车内打开车门的方法也不同。“有的车系需打开拉手旁的反锁开关,有的则需要在主驾驶位置按动解锁键,有的则要拉动车窗附近的按钮,这些车主都要对孩子做好示范和指引。” 戴海峰表示,家长也要对从车内逃生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汽车销售方应在售车时做好提醒和示范,家长也可通过按喇叭、打双闪灯等实际操作来教会孩子适合自家车型的逃生策略。对于那些粗心的驾驶员来说,建议尽量不要贴过暗的车窗膜,并通过在后视镜上挂“不要遗忘宝宝”的标签等形式用来提醒自己。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