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检察院> 检察官风采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迟东军:在执着坚守中收获快乐与价值
作者:卢金增 于红燕   发布时间:2015-09-10 13:40:26


    细长的眼睛,薄薄的嘴唇,幽默的谈吐,挺拔的脊背,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检察院,38岁的研究室主任迟东军被很多同事“品评”为具有韩国“欧巴”的感觉和气质:出庭公诉时,纵横捭阖、棱角分明;理论调研时,深邃严肃、一丝不苟;执笔撰稿时,敏锐细腻,妙笔生花。从检十三年来,他的岗位和职务虽有变化,但是那份对检察工作的热爱和信念却一直未变,砥砺着他在执着中奋力前行,在坚守中收获着快乐与价值。

  做一个快乐的“拾贝人”

  在黄岛区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以枯燥和磨人而著称,被形容为“好汉子不愿干、赖汉子干不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承担着调研、信息、宣传、综合文秘、新媒体制作等各种与文字打交道的活,枯燥而乏味。这样一个部门的负责人,有人自嘲为“材料匠”,有人戏称为“苦行僧”,而迟东军却将自己比作一个快乐的“拾贝人”。

  赶海的拾贝人,捡起的是美丽的贝壳,而在“学海”中“拾贝”的迟东军收获的则是一篇篇生动的检察故事、翔实的调研论文、丰富的经验材料……

  说起研究室五花八门的文字材料,很多老检察都说不出个一二三,很多年轻人更是“退避三舍”,而迟东军则样样精通——在各级新闻媒体上累计发表稿件近十万字,撰写的《浅谈不起诉裁量权的缺陷及其完善制约》等20余篇学术论文在《人民检察》《法学论坛》等期刊公开发表,他执笔的经验信息被省市检察院甚至高检院简报转发推广早已成为稀松平常。

  这样的“四面开花”得益于他丰富的知识储备。“他就像个智能型的移动硬盘,有啥不明白的请教他准没错,就连上级院什么时候出台了一项新的服务意见他也能说的八九不离十”,提起迟东军,刚到研究室工作的姜琪充满了崇拜。

  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成为检察院“一支笔”需要的又岂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和付出。

  在刚踏上研究室岗位时,迟东军也曾被现实狠狠地“撞了一下腰”——作为法学院毕业的高材生,虽然大学期间门门专业课成绩优秀,但是面对各类文字材料他却感到无从下手。

  短暂的沮丧之后,他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很快占了上风:“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越是难干的工作我越要干出个样子来!”

  迟东军说到做到,他把《检察日报》和《人民检察》都当成宝贝,放到床头案边,看到好的文章就裁剪黏贴,一有功夫就誊抄揣摩;上级院转发的信息简报他一篇不落全都认真学习并分类建档;有拿不准的问题随时向身边的同事、领导或上级院的同行专家请教。

  2009年,为了写好一篇人物通讯,他跟着主人公转了一个星期,白天收集素材,晚上先把白天落下的日常工作补上,然后挑灯夜战。初稿完成后,他又一遍遍地精细打磨,仅标题就改了十几遍。最后,稿件在《检察日报》上发表了,他却因为熬夜加班免疫力下降感染了带状疱疹。有朋友心疼地对他说:“你这是为别人做嫁衣裳,何必这么拼呢”,他却只说了一个字:“值!”

  这些年来,迟东军每年经手的各种文字材料上百万字,不管是第二天就要上报的工作总结,还是当天就得成型的宣传稿件,他都会按期完成,从无差池。内行人都知道,这份“速度和激情”的背后除了无条件的加班加点之外,没有日常的积累和长期的沉淀根本不可能做到。

  2008年,好学的迟东军又考取了中国海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为了工作学习两不误,他参加了周末学习班,每个周六周日,当大部分同事都在享受休闲时光时,他则早早地踏上了去往学校的路。那时候青岛到黄岛的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还没有开通,来回将近多五个小时的公交车或轮渡上,他也总是埋首书间,而这一跑就是3年。2011年9月,他如愿获得了法学硕士学位。

  到如今,迟东军早已把学习当成了习惯,他的包里、手机里总是存着各种学习资料,等班车的空闲他也要静静地读上一段。与之相伴的,除了腰肌劳损、颈椎病和头发日益稀疏之外,还有不期而至的各种肯定及荣誉——他先后10多次被山东省、青岛市检察院和青岛市委、黄岛区委评为政法信息调研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检察理论调研人才、人民满意政法干警、优秀青年检察官等。

  一路走来,对于自己的成长,迟东军感慨颇多:“唯累过,方得闲,唯苦过,方得甜。学习就好比是种子,不去播种谈何收获。”他就是这样从学习出发,并用学习点燃激情快乐前行。

  “办案子他也是一把好手”

  研究室的工作看似成天与文字打交道,但是亲密接触之后迟东军发现,没有深厚的检察业务功底,这个工作根本干不好。同时,法学科班出身的他,也对金戈有声的办案一线充满了向往。

  于是,已取得司法职业资格的迟东军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检察业务知识。院里实行非办案人陪庭观摩公诉出庭案件时,他第一个报名;为了获取第一手材料,他主动要求陪同办案人提审犯罪嫌疑人;班车上,他也总是抓紧时间向身边的同事讨教。

  除此以外,他还发现了一个很多人都不具备的“特殊课堂”——检委会。他所在的基层院,研究室与检委会秘书科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对他来说,做好检委会会议记录是本职工作,而委员们对于疑难复杂案件的分析研究则是最直接、最生动的业务教学。

  2006年3月,还在休婚假的他,听说院里要组织观摩一起特大集资诈骗案的公开庭审,竟然提前从平度老家赶了回来。同一个科室的老董有点纳闷,他自己却非常高兴:“这可比休假有意义。”

  钻进案子里的迟东军还是个爱较真的人,对个别委员的观点吃不透时,他一定会在会后打破砂锅请教到底。“如果准备不充分,还真有可能会被他问倒”,副检察长栾兆津对迟东军的“穷追不舍”记忆深刻。

  2006年6月,已经是研究室副主任的迟东军被安排到公诉科挂职副科长,这一干就是两年多。这期间,他卯足了劲办案子,每年平均120起的办案数在公诉科稳居前三,并且所有的案子无一错诉、漏诉、超期,办案准确率达100%。

  在办理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姜某某等6人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案件时,20多本厚厚的卷宗像座小山,迟东军一看就是半天,经常一上午忘了喝一口水。一个月下来,经过对事实证据的细致核查和对法律法规的反复研究,他列出了30多项补充侦查事项,并详细标明侦查的目的及需要达到的标准,两次退回公安补充侦查。“这样的补充侦查提纲具体、管用,对我们补证很有帮助,”办理该案的公安民警老李对于迟东军的认真和细致交口称赞。

  最终,迟东军审查认定姜某某等6人不构成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罪,公安移送审查起诉的8个罪名中也只认定其中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达到起诉标准的4个。对此,法院判决时全部予以认可。

  对迟东军而言,大要案他全身心投入地办理,小微案子他也严格公正地审查。有一次,一位高中同学打来电话,希望他对正在办理的刘某容留吸毒案“松松手”。迟东军当场回绝,他十分清楚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和检察院的公信力,容不得人情干扰、打不得半点折扣。同学“情谊”就此疏远,可迟东军却从未后悔。

  2008年6月,他办理的某村支部书记夏某涉嫌挪用资金案,案件起诉到法院后,多名关键证人却突然推翻了在侦查阶段的证言,主动申请出庭作证,并提交了相反的书面证言材料。

  面对突发情况,迟东军临危不乱,果断建议法院延期开庭。同时,凭借对案件的整体把握和对证据的缜密分析,他认为被告人夏某有串通证人作伪证逃避刑事责任的重大嫌疑。

  然而,推断不能代替证据。为了让事实浮出水面,迟东军先后10多次协助公安到村里镇上调查取证。最终,以伪证罪追究了9名证人的刑事责任,夏某也被法院以挪用资金罪和妨害作证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

  案子得到了依法公正的处理,而两天多激烈的庭审,也让感冒未痊愈的迟东军哑了嗓子。有同事开玩笑地说:“你这也算工伤啊”,迟东军却认真起来:“公诉席就是公诉人的战场,这根本不算什么。”

  两年多的时间里,他赢得了宝贵的一线经验,同时也赢得了领导及同事的一致肯定。“他办案子不放过一个疑点,而且能够追根溯源,最大程度地还原案件真相、证明犯罪事实”,当时的公诉科科长、现任专职检委会委员董运武说:“写材料他得心应手,办案子他也是一把好手!”。

  不拼“颜值”拼“言值”

  熟悉迟东军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讲究人”,说话做事有条理、有章法,衣着和头发也总是清爽熨帖,整个人透出一股的精气神。有不少同事评价他“颜值”高“言值”也高——分析问题一针见血,工作创新的点子也总是层出不穷。

  在黄岛区检察院,迟东军所带领的法律政策研究室一直被检察长视为“智囊团”。每年确定工作计划目标及亮点工作时,检察长都会咨询一下他这个参谋助手的意见,他也总能不负所望,分析得条清缕析。2012年以来,他牵头总结的“三维”涉检救助、心理学检察应用等工作亮点先后在山东省和青岛市检察系统创新工作成果评选中获奖,并连续3年被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在迟东军看来,成绩是鼓励更是鞭策。而说到提高“言值”的秘诀,他也很有体会:“努力工作只能把工作干完,创新工作才能把工作干好。在工作中多加一份用心、多动一下脑子,自然事半功倍”。这不,善于琢磨的他,竟然由此及彼想到了,为何不为检委会也设一个“智囊团”呢?

  原来,2012年以来,因为区划调整,黄岛区检察院管辖范围大面积拓展,案件数量跟着翻了翻,疑难复杂案件也随之增多起来。检委会任务很重,往往一个月要开好几次会,有时候一开就是一整天。因此,如何提高检委会的决策能力成了研究室主任兼检委会秘书科科长迟东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设立专家“智囊团”未尝不是一条很好的探索尝试之举。

  经过汇报,迟东军的这一想法得到了院领导的肯定。于是,由1名检委会专职委员和9名业务一线的资深检察官组成的“疑难案件研讨中心”正式成立;同时,还从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学大学等驻区高校聘任了25名教授组成了“专家委员咨询中心”。

  有了内外两个“智囊团”对拟提交检委会审议研究的疑难复杂案件进行“集体会诊”提出参考建议,检委会的议案水平和决策效率大大提升了。

  决策效率提高了,执行落实怎么样?迟东军清楚,提高办案人的专业素质才是根本。想到当初自己作为检委会秘书时的“偷师”经历,他又有了新主意——虽然检委会研究案件时,不可能所有办案人都参与旁听,但是对于疑难案件的分析意见却可以全员分享。分享的方式就是由检委会秘书科每月对检委会研究形成决议的案件进行汇总梳理,选择具有代表性、指导性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说理,提出规范性的办案指导意见连同最高检、省市院下发的指导性案例一起下发给每位检委会委员和案件承办人。“这些身边的案例很实用”,年轻的公诉人纷纷表示,“对我们办案很有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与此同时,因为创新性及规范性突出,该院检委会建设的一系列做法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先后在山东省和青岛市检察机关检委会工作会议上做了创新经验介绍,黄岛区检察院也由此成为全市、全省检委会工作规范化建设的一个先进典型。迟东军所带领的法律政策研究室暨检委会秘书科也被青岛市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被黄岛区委授予改革创新先进单位。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渡,勇进者胜。”当年轻的后来者向他取经时,迟东军简洁而坚定地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答案。



来源: 正义网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5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