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工作通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办法一定比问题多
——广西防城港中院深入防城区那德村开展精准扶贫调研侧记
作者:林昱钢   发布时间:2015-10-28 13:29:25


杨智军院长与群众进行交流。

    满眼金黄的水稻,收成喜人的果园,错落有致的村舍……在阳光的映射下,悄然进入深秋的那德村显得美丽而富饶。

    10月26日,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杨智军、常务副院长邱鹏一行深入到挂钩点防城区大菉镇那德村,目的就是为了摸底做好调研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寻找群众脱贫致富之路,努力探求矛盾纠纷解决之道,让这片绿水青山更加迸发出时代的活力。

    “家里有四只眼睛只有一只能看见(青光眼),有两张嘴巴只有一张能说话(聋哑),好在身体没有太大问题,差不多十年没打过针了。”当调研组来到了那德村贫困户谢绍振老人的家中时,他边拄着拐杖,边比划着手说。

    谢老年近八十,虽然膝下有两个儿子,但一个当了上门女婿,另一个则到广东打工,由于本身缺乏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两个老人平时只能依靠领取低保、补助和儿子每月寄来的微薄生活费维持生计。更为紧迫的是,谢老居住的泥胚房年久失修,已经成为危房,如果遇到持续风雨天气,随时会有倒塌的危险。

    了解情况后,杨智军院长对随行的大菉镇党委书记郑斯剑进行嘱托。他指出 “办法一定比问题多”,要用好用活精准扶贫政策,千方百计解决好老人的生活起居问题。他强调:“危房改造工程能早不宜迟,趁着现在天气好尽快开工,确保让老人在年底前住进新房,这样大家心里才踏实。”

    随后,调研组实地察看了那德村一处蓄水工程的建设情况。面对400名村民的用水需求、却仅有3万元资金投入的严峻现状,杨智军院长表示要尽快与水利部门协调沟通,并进行多方呼吁,通过借助社会力量,加大工程建设投入,使群众早日摆脱“用水难”的困境。“那么好的山泉水,不用来造福群众真的很可惜。”杨智军院长说。

    结束对蓄水工程的视察,调研组又马不停蹄的赶到那德村村委会,相继参观了大菉法庭驻那德村调解联络站和大菉欣荣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并以座谈交心的形式,细致了解那德村的发展情况和存在困难。

    “在市中院的扶持下,那德村的集体经济突飞猛进,是整个大菉镇发展势头最好的,百香果、百香鸡、四会柑和牛大力的成功引进,都给群众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盼头。”郑书记介绍。“精准扶贫除了做好精准识别,更关键的就是如何帮助他们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他补充道。

    “在建设1.3公里硬化道路的基础上,明年我们再为那德村的四个组进行道路硬化,一共约1.6公里,并筹集30万元资金再建设3个饮水项目。”那德村第一书记、防城港中院干警郑静兴奋的展示了新的发展蓝图。

    “目前大菉法庭共设有4个调解联络站和4个调解联络点,今年1—10月份累计调解案件24起,调解率达到88.9%。为了减轻群众诉累,方便群众咨询,大菉法庭还创新启用了‘审判小助手’和‘公众微信号’。”大菉法庭庭长李科杰今年8月份刚刚“履新”,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看到那德村发生的可喜变化,杨智军院长感到非常高兴,认为这是镇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肯定。但经过深入调研,他也深切体会到,尽管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通行难”、“用水难”问题仍然存在,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群众收入水平还有提升空间。

    杨智军院长要求,下一步要以开展精准扶贫为契机,做好谋划,定好目标,抓好节点,将各项涉及民生福祉的工作落到实处,争取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并想法设法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有效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同时,大菉法庭要充分立足辖区实情,积极发挥司法职能,真正做到为党分忧、为人民服务。

    “办法一定比问题多”。在回程的路上,杨智军院长多次提到这句话,既有党委的坚强领导,又有群众的热情干劲,他相信那德村的前景肯定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 吕东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5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