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法官风采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五位“新疆最美基层法官”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作者:俞莉霞   发布时间:2015-12-10 09:45:18


    2015年11月25日下午,新疆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举行“精彩新疆·法官故事”大型事迹报告会行。在热烈的掌声中,报告团的5位成员——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 古丽米热·阿布力孜,原托克逊县人民法院伊拉湖人民法庭庭长尕存智,巴里坤县人民法院院长马合沙提·扎伊甫,昌吉市人民法院大西渠人民法庭庭长赵瑞琴、塔什库尔干县人民法院副院长依布拉依木·斯提卡达木先后作了事迹报告。

    古丽米热·阿布力孜:用奉献守护一方和谐

    16年的法官生涯,她将全部身心倾注于审判事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办案能手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优秀法官”,她用公平正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诠释了一名当代青年法官的才华和风采。她就是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古丽米热·阿布力孜。

    1999年,古丽米热·阿布力孜从学校毕业后正式成为天山区法院的一员,先后担任书记员、审判员、审判长、民一庭副庭长。作为一名法官,就要办好案,让人民群众满意——许多年来,她是这么想、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办理案件中,她尽可能用女性特有的柔情为百姓撑起一片蓝天。

    天山区是乌鲁木齐市乃至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维吾尔族聚居区,因此,天山区法院民一庭每年要审理全市法院50%的民语案件和70%以上的双语案件,案多人少,压力大。为了办好“双语”案件,古丽米热·阿布力孜主动申请担任双语合议庭审判长,每天开完自己的庭后,又要参加其他审判员的合议庭,最多一天曾经开过14个庭。写判决、签发案件,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是常有的事儿。同事们经常开玩笑说,“古丽,你把家都搬到办公室了!”

    近年来,古丽米热·阿布力孜先后参与办理了在全区影响较大的热比亚大厦资产处置专案、阿克达公司消防整改工作组、“7·5”案件审理专案组、棚户区拆迁工作组等工作。

    2007年,在处理国际上都影响较大的热比亚大厦资产处置专案时,她在两年的时间里,共审理民事案件256件,除了2件提起上诉外,其余全部服判息诉。因为她的协助,2009年7月,热比亚大厦搬迁工作圆满完成。
    在“7·5”专案审理中,她充分发挥语言和业务专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审理案件,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同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作坚决的斗争,接连数月奋战在审判一线,忘我工作,被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办理专案先进个人。
    基层法院与群众的联系最密切,接触最广泛,承担着化解矛盾于萌芽,调处纠纷在基层的重要职责。近三年,她审结案件967件,其中调解案件657件,调解率近70%。
    2011年6月,古丽米热·阿布力孜审理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被告凯某驾驶小型客车由南向北行驶至乌鲁木齐市大湾北路金海湾酒店路段时,将酒后坐在路中的行人马某碰撞致当场死亡。随后,天山区交警大队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被告与死者马某负同等责任。事发后马某的父母从甘肃来乌鲁木齐处理此事,考虑到其路途遥远,来回需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她接到案件的第二天,便召集双方做调解工作,耐心说服教育当事人,宣传法律,一周后,作为原告的马某父母就收到全部案款,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案件得到了完满的解决。

    十几年来,古丽米热·阿布力孜在审判工作中必须脚踏实地、公道正派,赢得了当事人的尊重。她常说:“当事人尊重我们,就是尊重法律。”

    尕存智:有事找老尕

    尕存智,原托克逊县人民法院伊拉湖人民法庭庭长。2014年7月15日,吐鲁番地区首家以法官个人名义命名的法官调解室——“老尕调解室”在托克逊县法院正式挂牌,这是以尕存智的名字命名的。尕存智还有一个特长,那就是精通维吾尔语,能说会写,是名副其实的“双语法官”。

    2011年11月,一位年过六旬的维吾尔族老人来法庭,一见面她就拉着尕存智的手,一边哭一边说,让尕存智给她做主。尕存智把老人让进办公室,给老人倒了一杯水。尕存智用维吾尔语对她说,“大娘,别着急,你慢慢说,你把事情说清楚了,法院才能帮你。”老人一听尕存智说维吾尔语,放下杯子讲述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2007年,老人的儿子结婚,并很快有了可爱的女儿,2011年6月,灾难突然降临到了这个幸福的家庭,老人的儿子在回家的路上被一辆货车当场撞死。事后,儿媳通过诉讼拿到了货车司机赔偿的死亡赔偿金19.6万元。老人认为该笔赔偿金是儿子的遗产,应当和儿媳、孙女平方。老人当时说,钱已经被儿媳都拿走了,她连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尕存智便把老人儿媳叫到法庭,对她说,“你丈夫已经过世,留下年迈老人还有孩子,老人要赡养,孩子要抚养,你把你丈夫的遗产全部拿走,老人以后生活怎么办?”刚开始,老人儿媳十分抵触,根本听不进去尕存智的话,第一次调解没有成功。

    过了几天,尕存智打通了老人家里的电话,确定老人和儿媳都在家里,就登门造访。老人儿媳一听是尕存智来了,连门都不愿让他进来。尕存智说,“作为孩子的母亲,你要给她做不好的榜样吗?赡养父母,是子女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慢慢地,老人儿媳能听进去尕存智的话了,开始松动,最后同意拿出六万元来作为老人的赡养费用,并答应尕存智,将继续照顾老人的生活。

    尕存智说,有时情、理、法并不在一个方向,但只要法官能真心帮助纠纷当事人解决问题,找准,“病因”因势利导,化解纠纷并不是那么难。

    博乡四大队有一户维吾尔族兄弟姐妹7个,母亲过世,父亲想再婚,儿女们坚决不同意,认为那个与父亲再婚的女人是贪图父亲的300只羊。老人的子女找到尕存智,非要在父亲再婚前,把家里财产都分了。尕存智仔细分析前因后果,认为纠纷的病因是要做通老人子女的工作,一家人动不动对薄公堂,以后怎么面对?他分别找老人子女谈话,找老人谈话,并邀请相关人员协助,终于做通了老人子女的工作,他们撤诉,矛盾化解。

    尕存智说,不是所有案件都要一味讲感情,依法办事才是关键,所以调解最好的药方是如何运用“法制思维”。

    在办理依拉湖乡农贸市场41户商铺房租赁合同纠纷案时尕存智了解到,市场商铺房原是依拉湖乡政府集资建设的,后来乡政府将该市场承包给农贸市场,由于原租赁合同已到期,农贸市场要求重新签订并要求调整房租,可41户商铺均不同意。在这期间,双方矛盾重重,因语言不当,双方均采取了过激行为,该案若不及时妥善解决,矛盾很有可能激化,可多部门组织调解,都没有成功。尕存智决定开庭审理,在庭审中做了大量的法制教育和调解工作,双方最终达成协议。

    20多年来,尕存智审理的案件上千件,一半以上的案件都是涉及不同民族的“双语”案件,结案率为100%,且无一件错案,每年调解率都在90%以上。

    脚踏实地,坚持到底,几十年的法官生涯,让尕存智懂得信任、责任和坚持的力量。老尕像是一匹老马,在基层工作了近四十年,将一件件的纠纷化解在基层,将一次次关爱送给了当事人,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马合沙提·扎伊甫:行走在牧区里的“流动法官”


    马驼国徽,一个草原上流动的法庭,把公平正义送给了农牧民。1988年1月,马合沙提·扎伊甫被分配到巴里坤县人民法院工作以来,他走遍了这里大大小小的平路和山路,为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时送到农牧民身边,为了解决农牧民诉讼难问题,将“巡回法庭”开到农牧民的毡房里,于是我也就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呼——行走在牧区里的“流动法官”。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法官,办案过程中也会有“亲戚朋友求情、通融”的事情。一次,一位远房亲戚找上门来,为他被起诉的一件损害赔偿案件说情,能不能少判点赔偿。面对亲人的求情,马合沙提·扎伊甫说:“我不能违反规定为你说情,你的案子只能按照法律去办,我帮不了。”后来,他败诉了,依法赔偿了原告的所有损失。2007年6月,马合沙提·扎伊甫的妻子的弟弟承包的草场,被一家修路单位破坏,官司打到法院,他没有过问,妻子很生气。2008年,马合沙提·扎伊甫的又一位亲人状告代牧人要求赔偿丢失的七峰骆驼,他还是选择了回避。
    对此,不少亲友都说马合沙提是“六亲不认的绝情人”,还要和他断绝关系。面对大家的“指责”,他安慰自己,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随时做好接受误解的准备。他相信,总有一天他的亲朋好友能够理解和支持他。
    牧民居住分散,而且道路崎岖,2011年4月,马合沙提·扎伊甫负责承办巴彦拜诉吐里汉借款纠纷案,经调解达成协议,但吐里汉拖着不履行,于是他和书记员尼亚孜远赴奥依托浪格牧场,去督促履行。先乘汽车,再到吐里汉所在的牧业点,就没有公路了。他们借了老乡的一匹马,骑马走了70公里,但因为山路难走,马过不去。两人顺着小路走了3个小时,一天都饿着肚子,终于找到了吐里汉。此时他们才知道,吐里汉没有履行能力。他们给吐里汉做工作,所借巴彦拜的钱款用牲畜来顶,折算一下,让吐里汉给付巴彦拜一峰骆驼、28只羊。吐里汉接受了这个调解,第三天,将骆驼和羊赶到了大红柳峡牧业点巴彦拜的家。
    马合沙提·扎伊甫说,生活经验对办理案件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也深知办错一件案件对于法官来讲或许只是百分之一错误,而对于当事人来讲就是百分之百的错误。
    2008年2月,原告达肯诉萨尔乔克乡自流井村养殖户夏肯,称夏肯把自己的一峰骆驼占有,请求法院把骆驼归还自己。被告夏肯辩称,骆驼是自己丢失的那峰,不是原告的骆驼。
    立案开庭后,马合沙提·扎伊甫发现两人所争骆驼的个头、毛色和耳朵烙印完全相同,但对骆驼年龄的说法不一致,随后,他和书记员尼亚孜便到现场看骆驼、辨证据。他们注意到,原告说自己的骆驼是1998年生的,10岁;被告说自己的骆驼是1996年生的,12岁。马合沙提·扎伊甫从小在牧区长大,知道可以根据牲畜的牙齿准确判断其年龄。于是他便委托县兽医站进行鉴定,鉴定报告显示:根据骆驼牙齿的磨损程度和牙齿变化,确定这峰骆驼1998年出生,10岁。被告夏肯对鉴定结果不认可。马合沙提·扎伊甫又拍了十余张骆驼牙齿的照片,向自治区畜牧科学院委托,再次对骆驼岁数进行鉴定,根据照片上12颗牙齿的磨损和变化,确定这峰骆驼年龄10岁,原告达肯胜诉。夏肯对这一办案结果心服口服。

    马合沙提·扎伊甫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铸就了人民法官忠于审判、默默奉献的光辉形象。

    赵瑞琴和她的“盖碗茶”调解室

    她的盖碗茶调解室在昌吉市家喻户晓,“和气、和睦、和谐”是她调解工作的理念和宗旨,她用茶台替换法台,和当事人品茶攀谈,直到解开对方心里的疙瘩,化解了矛盾。她就是赵瑞琴,昌吉市人民法院大西渠人民法庭庭长。
    赵瑞琴在基层法院工作21年,调解各类民事案件千余件。在大西渠,好多人都认识她,有人叫她赵法官,有人叫她赵庭长,也有人叫她赵大姐。遇到事儿,也都找她问问。大西渠是一个回族居民聚居地。回族群众都有喝盖碗茶的习惯,无论是亲友来访,还是法官巡回办案,每到回民家中,主人都会沏泡盖碗茶热情招待大家。喝上一杯盖碗茶,既融洽了氛围,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矛盾化解。赵瑞琴就是从回族盖碗茶待客的习俗中得到启发,在2013年下半年建起了“盖碗茶”调解室。“盖碗茶”调解室以“和气、和睦、和谐”为理念和宗旨,用茶台替换法台,和当事人饮茶攀谈,直到解开对方心里的疙瘩。
    2014年3月22日,为调解一起纠纷,两位村民来到大西渠人民法庭,态度强硬,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而赤。赵瑞琴把他们请进调解室,倒上热气腾腾的“盖碗茶”。赵瑞琴对他们说:“都消消火,有事慢慢说,有啥过不去的,我这里调解不了的,咱们还可以通过诉讼解决”。在赵瑞琴的调解下,半个小时后,两位村民纷纷表示同意调解结果,很满意地离开了调解室。临出门前他们说,“赵法官,你的话在理,我们心服口服,下次有啥不明白,还来找你。”
    2013年夏末,59岁的农民李某在拆除二六工镇下三畦村清真寺旧房时,被突然从烟囱内飞出的马蜂蜇到脖子后身亡。李某的亲属就赔偿事项起诉,要求清真寺和村委会赔偿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等费用。按回族风俗,对死者死因死者亲属是不同意做法医鉴定的,而且死者亲属也找了很多部门,调解了很多次,最终也没有调解成,双方矛盾越来越深。为避免矛盾激化,赵瑞琴特别邀请了清真寺的4位理事和村委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当地司法调解员来“盖碗茶”调解室参与调解。 大家到调解室后,都端上一杯“盖碗茶”,在温和(暖暖)的氛围中心平气和地展开协商话题,双方把堵在心里的话说开了。最后这起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调解室成立后,当事人喝上一杯盖碗茶,唠唠嗑,泄泄火,很多看上去剑拔弩张的矛盾纠纷就在一杯热气腾腾的盖碗茶中迎刃而解。法庭调解成功率也从2013年的65%上升到2014年的73%。
    长期在基层工作,赵瑞琴对农牧民有着很深的感情,经手上千件案件,能调解的赵瑞琴都会组织庭下调解。都是邻里乡亲的,如果强判又会结了新仇,早一点调解事情就早早解决,不但能化解矛盾,还能减轻当事人经济负担。

    赵瑞琴说:“每当看着从调解室走出的当事人纷纷握手言和,我心中涌动着一种成就感。我明白,这是一名法官的职责,践行了一名党员‘一心为民’的忠诚承诺。”

    依布拉依木·斯提卡达木:牦牛驮我去审判

    他来自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自治县,他在帕米尔高原行走,骑着牦牛在沟壑纵横的乡村牧区行走,留下了老百姓无数的称赞。他一步一个脚印,为农牧民带来公平,送去和睦,带去和煦的为民情怀。老百姓们翘起大拇指称赞他是“牦牛背上的法官”。他就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民法院的法官依布拉依木·斯提卡达木。
    工作28年来,依布拉依木·斯提卡达木走遍了帕米尔高原。在巡回办案途中,渴了吃雪,饿了吃干粮,在野外数着星星睡觉,在山洞里烤火,都是常事。塔县境内雪域连绵山连着山,紫外线强,农牧民居住分散,乡村牧区交通不便,因为常年外出办案,他被晒成了一个红脸大汉。最远的塔吉克阿巴提镇距离县城400公里以上,到偏远的大同乡小同村和马尔洋乡皮勒村办案来回需要十天左右。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牦牛就成了他的交通工具。他骑着牦牛,巡回化解偏远乡村牧区的农牧民婚姻牛羊确认权等案件,一年中有200多天在牧场巡回办案。
    2007年11月,马尔洋乡牧民白克吐江到法院诉求分割遗产。那一年是塔县50年来记载的最冷的冬天连续45天零下30度,滴水成冰。但他依然背着法徽、拿着法槌,让牦牛驮着走进了村庄。当村民们看到他,都惊讶极了。他们奔走相告:“依布拉依木来了,依布拉依木来了。”
    2012年,80多岁的阿尔汗老人步履蹒跚地到塔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哭诉儿子不孝,不肯履行赡养义务。依布拉依木·斯提卡达木一边安慰老人一边陪着她叙家常弄清缘由。之后,他带着老人找到了老人的子女,耐心细致地做思想教育,老人的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即向老人道歉,并表示以后尽心尽力善待老母亲。阿尔汗热泪盈眶,抱着依布拉依木·斯提卡达木说:“谢谢你,不是你来可能他还不认识我这个妈呢。”
    塔吉克族家家多少都有点亲戚关系,依布拉依木·斯提卡达木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每个乡、每个村都有亲戚。而他始终坚持一个信条,那就是法律面前没有亲情没有感情可言。
    一次,他主审一起盗窃案,一名老同学是此案被告人的亲戚。办案期间的一个晚上,老同学专程上门说情。面对老同学期盼的目光,他说:“假如我枉法裁判,那不是执法犯法?”听完这些话,老同学拂袖而去。他说:“在友情亲情与法律之间,我既然选择了法官这一职业我就要对得起自己胸前的天平。”
    长期在4000米左右海拔高山巡回办案,依布拉依木·斯提卡达木患上很多疾病,时常会头晕目眩晕倒在地。但手头上的案子一个接一个,他一直没时间去住院。
    作为一名党员,他深知只有坚持严格依法办案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每个案件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在庭审前,他认真阅读卷宗,制定周密细致庭审提纲,为开庭审理做好充分准备。在庭审过程中和庭审后,他认真组织合议庭成员进行评议,反复推敲案情,力争将每件案件办成铁案。
    二十多年来,依布拉依木·斯提卡达木走村串户,参与的法制宣传活动几千场次。
    他说:“如今,虽然年龄大了,但我依然要让牦牛继续驮着我为祖国边境线的安宁,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社会稳定奉献我的一份努力!”


来源: 法律资讯网
责任编辑: 力蒙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5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