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立法> 解读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十三五”期间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作者:朱宁宁   发布时间:2020-10-10 09:26:58


  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接力之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极其重要的时间节点,在今年,我们党将带领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回望“十三五”时期,这是奋进的五年,辉煌的五年,也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五年——

  5年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改革与法治相统一,紧扣全面依法治国,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立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5年间,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适应改革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立新法、改旧法、废旧法、作立法解释、作授权决定、作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等多种方式,打出立法组合拳,及时满足不同改革需求,为改革发展助力,以高质量立法推动高质量发展。

  5年间,立法机关努力提高立法工作质量和效率,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扩大公众有序参与,通过多种形式听取群众意见,真正做到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

  从纸面走入生活 宪法实施迈出新的步伐

  宪法,国之根本,法之源泉。

  2018年3月11日,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在党中央领导下,对现行八二宪法第五次修改的崇高任务圆满完成。此次修宪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完善宪法确立的国家根本任务、奋斗目标和国家领导体制,确立国家监察制度。

  “通过修宪,将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及时载入庄严的法律,不但推动我国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充分发挥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根本法作用,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障。”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张翔说。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十三五”期间,实施宪法被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迈出了新步伐。落实宪法宣誓制度、组织国家宪法日活动、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健全合宪性审查工作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工作……一系列举措,确保宪法在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实施,宪法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得到彰显。各地各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宪法宣传教育活动,使宪法精神深入人心,得到人民的真诚信仰和拥护。

  伴随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我国各项法律规定从纸面走入生活,各项权利从制度走向现实。全社会自觉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宪法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出了根本法治保障作用。

  国安法治建设加速 夯实安邦定国重要基石

  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这其中,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看,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凸显。就在一年前,2019年10月,生物安全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

  国家安全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国家安全法制建设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理念为指导,全国人大常委会迅速推进国家安全领域立法工作,在传统安全范畴的军事、反间谍和情报等国家安全工作领域之外,颁布或修改了一系列重要的非传统安全领域法律制度,包括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森林法、核安全法,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食品安全法,涉及经济安全的外商投资法以及涉及网络信息安全的网络安全法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5月1日起,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这部法律以立法形式宣示国家和人民尊崇、铭记英雄烈士,捍卫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的鲜明价值导向,不但促进了英雄烈士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弘扬,也为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这部法律的出台,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的生动实践。

  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目前,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正在形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涉及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已达200余部,国家安全领域的专门立法多达数十部。“从总体上看,这些法律法规能够满足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重要的国家安全领域法律的制定实施,为维护国家安全、核心利益和重大利益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彰显人民权利至上 新中国首部民法典诞生

  民为邦本,法系根基。

  这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性一刻——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2879票赞成、2票反对、5票弃权,高票表决通过民法典。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保障民事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民法典就此诞生,中国正式迈入了“民法典时代”。

  谈到“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民法典的诞生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新中国历史上首个带“典”字的法律,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标志性重大成果,承载了亿万人民的梦想,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的民事法律规范,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编纂民法典,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需要,也是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必然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孙宪忠指出,在民法典的保障下,我国的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和人民权利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必将获得本质的提升。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民法典中,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始终。7编1260条,民法典以保护民事主体权利作为主线,全方位为人民权利提供保障,字里行间,彰显出浓浓的为民情怀。单独成编的人格权编更是此次民法典的最大亮点之一,标志着我国法律对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的保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

  “十三五”期间,立法机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紧扣住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及时了解和反映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想,加快了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领域的立法,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运用法治方式推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努力使每项立法都反映群众意愿、得到群众拥护。

  确保改革于法有据 回应时代和改革法治需求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前不久,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正式出台,自贸试验区扩容至21个,为改革开放增添新注脚。

  自贸区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改革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今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适用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赋予了海南自贸区(港)在相关领域改革创新的巨大空间。

  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适应改革需要,“十三五”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着力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坚持立法先行,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为支持相关改革试点工作,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决定,对与现行法律规定不一致、修改法律尚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为局部地区或者特定领域先行先试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

  2019年外商投资法通过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揽子修改建筑法、消防法、电子签名法、城乡规划法、车船税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行政许可法,完成相关法律的衔接。五年来,针对与现行法律规定不一致、修改法律尚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授权决定或改革决定,涉及自由贸易试验区、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司法体制、国防和军队等方面的一批重大改革。此外,加强涉及改革的法律立改废释工作,对相关法律不适应改革需要的个别条款,采取统筹修改法律的方式一并作出修改。

  回眸过去五年,立法机关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呼应人民群众新关切,紧跟党中央的新部署, 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展望未来五年,全面依法治国令人充满期待,一个法治中国正迎面而来。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来源: 法治日报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20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