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工作通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咱老百姓自己的法庭
——记兰考县人民法院张君墓法庭
作者:赵西雷 张本巍   发布时间:2011-11-10 16:35:05


    这注定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10月20日,笔者驱车来到焦裕禄精神发祥地河南省兰考县,走进该县的一个边远基层法庭——张君墓法庭,体验法官与百姓情感交融的分分秒秒,感受法官司法为民的赤诚情怀。

    豫鲁两省交界处的简陋法庭

    雨后清新的气息,让人倍感惬意。行走在乡村间的柏油路上,透窗望去,到处是忙于播种的村民。一方方田块整齐平坦,一张张笑脸充满着希冀。浓郁的乡村田园景色呈现出一派和谐与宁静。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奔波,笔者来到了兰考县人民法院张君墓法庭。这是一个条件简陋得让人难以置信的法庭,用一个“破”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一间十余平米的平房就是四名干警的办公室,一枚国徽、几张桌椅、一个文件柜就是他们的全部行头。文件柜里放满了书籍和案卷,却是整齐有序。看到我们的到来,正在忙着阅读卷宗的庭长程庆民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不好意思!条件有点简陋,你们随便坐!”一旁读报的人民陪审员赵老师知道我们的来意之后,也急忙起身同我们握手。连声说,这样优秀的法庭早该报道报道了。

    张君墓法庭处在山东省与河南省的交界处,所管辖区是距离县城最远、最偏的乡镇。仅有的三名审判人员承担着南彰镇、许河乡、张君墓镇三个乡镇司法服务的重任,早出晚归成为一种必然,也已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他们每年审理案件三百余起,却实现了再审率为零、超审限率为零 、错案率为零的良好业绩。

    秋风送爽,而在封闭不严的法庭办公室却令人感到丝丝寒意。不时串进的一股股凉气,略显潮湿的办公室让人觉得有些冷。法庭干警却仿佛已经适应这种环境,他们入定似的沉入工作中,勤谨而奋发。“比起一些当事人维权的艰辛,我们这些条件的艰苦算不得什么。只要能为群众多办点实事,再苦的条件我们也能坚持!”庭长程庆民显得很自然的一句话,说出了张君墓法庭全体干警的心声。

    百余里的路程往返奔波十六次,只为调解一起纠纷

    虽然已近十一点钟,庭长程庆民、副庭长张相东还要下乡回访一些当事人并顺便送达一些办案手续,说是临近中午当事人才可能在家,因为其他时间大部分人都在地里忙于农活。我们也就一并随同。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了山东省曹县庄寨镇李某所居住的家属院。看到程庭长的办案车辆,李某大老远就出门迎接,还嚷着正在准备做饭的老伴倒茶水。

    “张君墓法庭的法官真是太好了!他们办事公平公正,对俺像自己的亲人,俺信任他们。以前俺老伴儿老是因为那纠纷吃不下饭,现在可好了,心里敞亮了,能吃饭了……”生长在山东的李某的老伴一边给我们倒水,一边表达着自己心里的感激。在李某的热情招呼下,我们坐在一起聊起天来。李某禁不住又说起了当时她与自己表兄的纠纷。

    李某的父母都是兰考人,她也生长在兰考,并且是父母唯一的孩子。父亲是革命烈士,李某的母亲晚年常随李某一起生活,自家的院落就常交给表兄看管。母亲病故后,李某的表兄却将李某家的院落及房子三间占为己有,拒不归还,并且不准李某动用。经过李某多次索要,李某的表兄都毫不理会,找中间人几次协商也毫无结果。当时李某的心里极其矛盾和痛苦,心里常像拧着个疙瘩,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万般无奈之中,在别人的建议下,她在老伴儿的陪同下来到张君墓法庭,希望法官能够帮她断清这起纠纷。

    当时接待李某的是程庭长。看过李某提交的诉状及相关材料,程庭长发现案情十分清楚,加上双方当事人距离较远,双方又僵持了很久,完全可以一判了之。但是考虑到双方的亲戚,为了在纠纷得到及时解决的同时不伤及亲情,程庭长和庭里的干警不顾双方当事人相距百余里的距离,多次驱车奔波于双方当事人的家里做思想工作,全力寻找调解的契机。两个月内奔波十六次,并多次通过电话对双方进行协调。不遗漏整个案情的每一个细节,并准确找出双方争议的症结,在时机充分成熟的情况下,法庭及时做出了公正的判决。判决之后程庆民庭长又和庭里的干警亲自跨省送达判决书以促进更好的效果,事后又多次跟踪走访以还原双方之间的亲情。最终,使双方保住了面子,又留足了亲情和好的空间,解决了纠纷,重续了亲情,双方都比较满意。案件结束不久,李某在家人的陪同下特意从百里之外把一面上写“公正执法,国泰民安”的锦旗送到法院。

    事情虽已过去一年,在诉说此事的过程中李某眼中始终闪烁着感激的泪花。她的老伴儿在一旁也插话说:“当时我们都没想到,法庭法官会因为俺的事情费那么大的劲,一趟100多里地,他们竟然跑了16趟多,就是俺自己的亲人也难做到呀!”

    病房春暖释冰心

    经过好一番婉拒,总算推脱了李某非要留我们吃饭的盛情。时间已经接近下午两点钟,简单吃了点饭后,我们就紧赶着出发了,因为后面还有几个当事人要回访,并且距离比较远。

    “如果不是你们跟着,我们这个时候一般不会吃饭,因为只有吃饭的时间才更容易找到人。很多时候我们中午饭就与晚饭一块儿吃”,程庭长半开玩笑地说。在前往王岔楼村王老汉家的路上,庭长程庆民给笔者讲述了下一个回访对象王老汉的一些情况。

    2008年隆冬的一天,王老汉骑着电动自行车在去其女儿家探亲的路上,被一辆大型收割机的突然倒车撞倒,当即就昏迷了过去。后经急救车将其送到乡医院进行治疗,治疗五天后仍不见好转,随后就转院到兰考县中心医院住院接受医治。事情发生时,肇事者孙某曾经通过中间人给过王老汉3000元钱,认为就此可以了结此事。这3000元对王老汉严重的伤势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在住院期间,王老汉就因此事多次委托人向孙某索要治疗费并赔偿电动车。而孙某认为已经给过王老汉3000元钱,其义务已尽,此事已经与自己没有任何瓜葛,拒不答应王老汉的要求,王老汉对此非常生气,就以一种对方赔多少钱也决不了结此事的态度与孙某僵持。面对王老汉倔强的态度,孙某也毫不示弱,甚至各自的家人和亲戚也搀和了进来,矛盾也在一步一步激化。

    双方闹到法院后,庭长程庆民和副庭长梁成勋对双方进行了多次调解,双方始终互不相让。后来王老汉还装耳背,拒不听任何人的劝解,并且情绪还非常激动。整个案件的审理一时陷入僵局,两方的矛盾也在一步步加大,如果不及时化解,很可能会出现群体性斗殴事件。当时法庭全体干警也进入“临战”状态,拟定化解防控预案,平静事态,实现和解,力争化干戈为玉帛。

    “那几天程庭长带着我一次又一次地往王老汉住的医院跑,别人都以为他家里人住院了呢。说实在的,当时他父亲住院他都没有看过那么多次!”坐在旁边的书记员张本巍忍不住插上一句。程庭长的笑容里突然显示出一丝掩饰不住的愧疚。

    “只有走进当事人的心里,才能赢得信任,才可能促成案件的调解!”程庭长说。他始终坚信这句话,实事也是如此。去的次数多了,就与王老汉的家人及亲戚都熟悉起来。通过反复与他们交流谈心,最终摸准了王老汉心里的症结。经过几次劝导,王老汉终于打开了自己的心窗:“程庭长、梁庭长,我知道你们为这事没少替我们操心,人心都是肉长的!我老王绝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的人,谁都想把事情早点解决呀!本来我想只要对方来看看我给说个好话,稍微赔点钱也就算了,可是对方的态度也太让我生气了。我的心理也憋屈呀!只要对方来个人给说个好话,就算来看看也可以,赔钱的问题咋样都行!”整个事情的调解工作终于出现了曙光。事不宜迟,程庭长和副庭长梁成勋立即驱车70余里去做被告的思想工作。经过一番倾心交谈,孙某和其妻子很快就答应配合法庭的工作,与程庭长他们一起带着礼品来到王老汉的病房。深情的话语,诚恳的歉意,化解了王老汉的心结,双方很快就赔偿达成一致协议。为了真正地了结此事,法庭干警还把执行款亲自送到了王老汉的家里。

    了解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来到了王老汉所居住的村庄。正在街上与人聊天的王老汉见到法庭干警显得异常激动,“真是多亏你们了!”话一出口,眼里就闪出泪光来。

    五月粽香情更浓

    在乡村行走,不时有人与法庭的干警打招呼,看起来他们与法庭的同志都很熟悉。到了人多的地方,法庭的干警会下车示意一下,并发几张随身携带的便民联系卡,以方便群众能够在需要时随时与他们联系。在经过马蹄村的时候,法庭书记员小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粽子邮包的故事。

    那是今年端午节前的一天,一件发自北京的邮包寄到了张君墓法庭。打开了包裹,除了一袋粽子,还有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程庭长:我是李建军,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我,但是在我的内心里永远都会刻着你们的名字。我不会忘记你们当时为我们一家所付出的努力,是你们重新给了我一个完美的家。我已把妻子和孩子接到身边,生意也早已好转,现在我们一家人过的很幸福……”

    写信人李建国,是去年法庭审理的一个案件的当事人。他与妻子张玉于1992年结婚。婚后二人感情一直不错,生育有一儿一女,一个美满和谐的四口之家。由于不满于土里抛食勉强于温饱的生活,李建国于8年前忍痛撇下妻子和孩子,跟随着村里的一帮人去了北京,下定决心要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让老婆孩子也过上好日子。经过几年的努力打拼,李建国在北京经营的建材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可是由于近两年行业的激烈竞争,李建国的生意波动较大。为此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生意上,不知不觉间却忽视了对孩子老婆的关心和照顾。除了偶尔给家里一些生活费用外,他很少回家,甚至有时一连几个月家里都没有他的音讯。时间和距离让在家的妻子感到了淡漠和疏远,甚至对丈夫起了疑心,怀疑丈夫在外有了第三者。虽然李建国每次都在尽力的解释,但是心力交瘁的张玉已经听不进任何的解释。二人原本亲密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痕。僵持了一段时间后,身心备受折磨的张玉向李建国提出了离婚,内心倍感委屈的李建国无论如何也不答应张莉的要求。最后张莉来到了法院,要求与李军离婚。

    案件受理后,出于挽救一个家庭的信念,法官着手给双方做调解工作。首先让他们面对面地进行一次谈话。他们一见面张玉就大道苦水,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说出了多日来自己埋藏于心低的心酸和苦痛。李建国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己对妻子的疏忽和对家庭的失责,显出一种愧疚和自责的表情。然后法庭就分别做双方的思想工作,告诉张玉“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的道理,让她明白夫妻之间应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让她知道丈夫的苦衷和在外打拼的不易;告诉李建国夫妻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了解,不能因为专注于生意而疏忽了家庭,并让他给妻子道歉认错。法官还动员张玉的父母来做张玉的思想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最后在李建国真诚道歉下,张玉决定给李建国一个改过的机会,并当场撤回起诉。“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是你们让我们一家人又重新团圆。我以后一定会倍加珍惜,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你们是我们一家的大恩人!”信的结尾李建国的话语至真至诚,发自肺腑。

    听着粽子的故事,笔者仿佛又回到了端午节。那满含真情的粽香的味道在心头缭绕,它包含着一种来至远方的感激,包含着一个家庭温馨和睦的幸福,那种透心的香甜让我们回味无穷。

    咱老百姓自己的法庭 老百姓的事情负责到底

    夜幕徐徐降临,时间已经接近晚上七点钟,回到法庭,我们看到隔壁镇司法所徐所长还在办公室里,程庭长就急忙与他商量起一起纠纷的解决事宜。“都这么晚了还商量事?”记者忍不住问了一下。“群众的事情耽误不得呀!”程庭长很自然地做了回应。说起张君墓法庭,对法庭同志非常熟悉的徐所长称赞有加,随口说起自己印象颇深的几件事。

    2009年6月,张某等七名农民工在北京某工地干了几个月的活,家里收麦子急需用钱,可是经过他们多次催要,却始终没有结果。无奈之下,来到法院求助,法庭干警放弃了休息日受理,对他们减收了诉讼费,并当天把全部手续送达完毕。为了更快地帮助他们要回工资款,程庭长多次斡旋于原被告之间尽心协调,最终使双方以和谐的方式了结了此案。

    2009年,法庭经过多方努力与公路局、林业局和大王村等几个村委代表协调大王庄公路拓宽一事的纠纷,及时化解了可能引起社会群体矛盾激化的纠纷,促进了当地和谐和稳定。

    在办理梁某与其在监狱服刑的丈夫离婚一案时,考虑到梁某困难,法庭干警自费多次开车带着梁某和她的两个孩子去梁某的丈夫所在的监狱进行协调,对梁某和其孩子住、吃也负责到底,梁某多次被感动的掉眼泪。

    “有很多我都没有调解好的纠纷,到了法庭都能得到圆满处理结果。有些事情本来他们可以不管,可是只要是老百姓遇到的困难,他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帮忙解决。他们那股办事的劲头一般人很难能比……”提起法庭干警,这个从事司法工作二十多年的老所长自叹不如。

    随张君墓法庭法官基层走访,使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只要心中有责任感,有一腔为民服务的情怀,任何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创造出优良的工作业绩。张君墓法庭干警在极其简陋的工作条件下致力于办好每一起案件,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铸造和谐,甘当人民公仆;他们始终秉持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法官的神圣职责,不愧为人民法官。法庭服务基层,温暖千家,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法庭。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周翔飞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