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公正晒在阳光下
——襄阳市中级法院开展阳光司法工程纪实 作者:王洪 张琦 刘静文 发布时间:2012-02-14 11:02:57
工作做了很多,为什么人民群众仍不满意?湖北省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调查发现,群众对司法了解不够、参与不深是一个重要原因。该院将司法公开的内容从审判公开延伸到立案、执行、听证、文书、审务等各个方面,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的需求,而且提升了法院审判质效和公信力。 2011年,全市法院诉前成功化解各类案件6853件,全市基层法院的一审服判息诉率达89.5%,襄阳中院的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化解涉诉信访、指导人民调解等多项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开门纳谏—发现群众对司法不了解 “你认为到法院打官司是否方便?”“你对改进法院工作有哪些具体建议?”……湖北省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派出中层以上干部征求代表委员意见。结果表明,尽管绝大多数人对全市法院的工作表示满意,但仍有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法院在审判执行工作、司法公开、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有待改进。 这一调查结果令襄阳中院党组一班人陷入沉思:近年来,该院法官离岗退养减员15%,办案数量却以每年18%的速度递增,一线法官年人均结案60件,法官长期超负荷工作,化解了大量的矛盾和纠纷,然而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却不够满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如何消除这种反差?襄阳中院院长王秋隆决定从了解民意开始。襄阳中院领导带队到市直骨干企业开展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零距离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征求对法院工作的建议。他们在襄城、樊城、高新区先后召开6场次企业家代表座谈会,走访企业(市区内)100多家,征集意见建议80余条。同时,召开辖区居委会代表座谈会、市机关负责人座谈会、民主监督员座谈会、律师座谈会等5场次,征集意见建议30余条。 该院对征集的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从司法自身的层面看,司法不公、司法不廉等司法腐败现象的存在是产生群众对司法不信任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群众参与司法的范围和程度有限,对司法了解不深、认知不够、理解上存在偏差,也是导致群众对司法不信任的重要原因。 有鉴于此,该院提出大力推行阳光司法工程,拉近法院与广大群众的距离,让群众了解支持法院的工作,使法院更好更公开地接受群众的监督,审判工作更加阳光、透明。 开门办案—力推在一线化解矛盾 南漳县薛坪镇龙王冲村地处偏远的山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2011年7月4日,该村村民高家盛与儿媳周思美之间的继承纠纷案上诉到襄阳中院。考虑到84岁的高家盛行动不便,该院民一庭副庭长王杰锋和审判员苏绍兰、张敏杰开车150公里来到案发地,支起审判桌椅,挂好国徽及条幅,就地开庭审理这起继承案件。当地大多数群众第一次见到中级法院法官把法庭搬到家门口,呼朋唤友前来旁听,把庭审现场围得严严实实。庭审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发生纠纷还得靠法律”。 襄阳中院将巡回审判活动纳入全市法院工作考评主要内容。两级法院法官深入交通不便的村镇和矛盾纠纷集中地区,走向田间村头,上门开庭,就地办案。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市法院开展巡回审判5000余场次。 进乡村当“调解员”。襄州区法院开展“百名法官驻百村”活动,组织全院法官入驻全区452个行政村和社区,进村入户,着力排查矛盾纠纷,扎实开展司法服务,受到辖区群众欢迎。 进社区当“指导员”。加强与社区的联系沟通,邀请人民调解员等参加调解,法庭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为“诉调对接”提供人力支持。 进企业当“护航员”。全市法院在企业建立法官工作站和法官联系点652个,公开联系电话。襄阳中院在航宇集团等企业举办“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法律知识讲座4场次,提出各类建议30余条,一批骨干企业在法院的帮助下渡过难关,获得新发展。 进机关当“辅导员”。组织法官到机关开展法制教育辅导讲座,开展法律服务。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参与矛盾排查化解,主动服务企业和群众。 开门评议—旁听选择权交给公众 去年5月26日上午,襄阳市部分政协委员到襄阳中院旁听了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庭审结束后,该院组织了庭审讲评会。该次庭审旁听和讲评的新鲜之处在于,案件不是法院提前安排好的,而是由政协委员随机选择的。 以往的旁听,襄阳中院选定案件后再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定的案件一般为有重大影响、典型性或是新类型的案件。为了增强公开的力度,自去年4月开始,该院每个月汇总制定全院的开庭排期表,表中包括开庭时间、地点、原被告、案件承办人等基本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寄送。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根据开庭排期表,随机选择案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庭审。 去年以来,该院共组织庭审观摩7场,55名(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群众代表旁听了庭审,并当场评议。 实行生效裁判文书上网,是该院开门评议接受社会监督采取的又一措施。去年8月,襄阳中院在全省法院率先出台了《裁判文书上网管理办法》,为裁判文书上网开列了明确的“时间表”和工作流程,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及其他不宜公开的裁判文书外,逐步上网“晒太阳”。这一制度实施以来,该院符合上网条件的裁判文书已全部上网。 襄阳籍全国人大代表徐世友认为,襄阳中院通过加大司法公开的力度,挑选更多的案件,有组织地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旁听,从工作机制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的需求。 开门沟通—充分利用新兴媒体 襄阳市两级法院敞开大门迎接社会各界群众前来参观、咨询,与法官们零距离面对面,进行深入、生动的沟通交流。 2011年8月10日上午,50多名学生和家长来到襄阳中院,旁听了庭审,上了一堂法律常识课,参观了法院的羁押室、远程审判视频室、陈列室等。走进第一审判庭,能容纳500多人的大厅里,审判长、审判员们早已各就各位。也许是受庄重氛围的影响,原本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等大家坐定,审判长敲响法槌,庭审正式开始。当天庭审的是一起故意伤害案。两名被告人仅因与被害人发生语言冲突,便掏出凶器向对方猛刺数刀,造成一人死亡。 庭审按照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当事人陈述、庭中调解等程序依次进行。近两个小时的审理过程中,这群年纪在十岁左右的孩子始终专心致志。一名家长告诉记者:“从来没有看过我家孩子这么认真,看样子,这场庭审真的吸引了他们。” 审判结束后,襄阳中院刑一庭法官靳谢兵给大家上了一堂法制辅导课。靳谢兵详细介绍了审判工作的全过程,并结合该案提醒大家:“希望通过这个案子,大家能明白,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如果发生摩擦或矛盾,应当冷静、沉着、讲道理,正确处理。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冲动,后悔终生。”“今天真该把我的孩子也带来好好学习学习。”襄阳9路车驾驶员郭文受邀开公交车送孩子们来法院参观。听完庭审、又听了法官的法制辅导课,郭师傅说,法院用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孩子们受到教育。 该院还利用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博等新兴媒体加强宣传与沟通。与市电视台合作筹设《法庭内外》专题栏目,以案说法,宣传法治,促进“法治襄阳”建设。将襄阳法院网打造成司法公开的基本平台,普及法律知识,发布热点信息。开通襄阳中院官方微博,与网民直接对话,收集网民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并给予及时回应。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周翔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