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对头”到“对头”:一个山区中院的案结事了
作者:艾庆平 发布时间:2012-02-24 14:54:14
武陵之春,法意阑珊。 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地处渝东南边陲的黔江区,下辖黔江、石柱、彭水、酉阳、秀山五个基层法院。 “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这句民谣形象地描述这个集“老少边穷山”为一体的经济社会后发地区。这里,属武陵山脉西翼,是渝、黔、湘、鄂四省(市)结合部,面积1.7万平方公里,占重庆五分之一,人口320余万,占重庆市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辖区为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183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2.7%。 小体量、经济后发、民族山区,重庆四中院全院正式编制90人,连续5年收案数在1200件左右。通过对近3年上诉率、申诉率、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上诉发改率、信访率和再审发改率等审判质效指标数据的对比分析。民商事纠纷是大头,涉及婚姻、家庭、土地流转纠纷的小标的民事案件比重逐年上升。大部分当事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收入低,还有大字不识的当事人。解决纠纷不等于案件结束,部分案件因为缺乏前期疏导和后续解答,当事人难以息诉服判罢访。 让法院的裁判可接受性最大化,显然是一个涉及全院上下,贯穿办案全程,关联法院内外的系统工程。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服务各族群众,系统建构案结事了工程,必须有更广阔的视野 。 2010年来,该院在审理案件中注重对当地习俗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关注,坐堂审案的同时,借助已经形成的便民诉讼网络,横纵互动互联,发挥法院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系统架构案结事了工程,化解各类社会纠纷,迈出了民族山区法院案结事了的第一步。 经纬并张,架构平台 “规则之治的治理对象本身要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则性,只有管理的法治化,才能实现社会的法治化”,该院院长孙海龙谈到。 2008年,该院成立案结事了领导机构,负责“案结事了”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和考核验收,经验总结交流。法院内设质量检查评比科,实行每月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样检查,对法官办案情况实施网上通报,对工作滞后的予以警示和提醒。 二审案件中,该院民商事审判庭对辖区法院办案进度、办案质量、息诉服判、执行和解、案件调解撤诉、“案结事了”情况的全天候的网格化数字管理。定期研判案件走势,发布案件指导性案例,实现中院与基层法院、庭室与庭室、法官与法官之间的对比和监督。 以《案件办理流程节点时限规定》、《审判业务骨干到立案信访岗位轮岗制》、《上诉案件审查移送立案工作的有关规定》、《法官业绩月评制度》等51项制度的出台,为案结事了工程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制度框架。审判管理的五个台账,实时跟踪个案审判质效,强化改判、发回重审案件评查机制,增强了法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 2011年,该院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贵州省铜仁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联合《人民司法》杂志社共同举办“武陵山杯” 暨“案结事了工程研讨会”司法理论征文活动,积极探索后发地区司法规律。法院内部,从队伍组织和调研载体上切实加强审判研究,引导法官做好典型案件和类型化案件的法律适用研究工作,培育办理精品案例培养类型化案件审判的专家型法官。青年法官审判研究会的成立,国内著名法学家梁慧星等的加盟,为法院跨越发展助力。 每年,该院都要与当地党委政府召开联协会,专门听取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及时改进不足。在就地巡回审理的案件中,事先与当地党委政府取得联系,争取支持。邀请辖区的公安机关、司法局、政法委、综治办、律师事务所、劳动仲裁委员会、农业承办合同仲裁委员会、人民陪审员等多场司法专题会议,相互探讨案结事了工程建设问题。 判前的诉讼风险提醒,诉中的法律条文释明,判决后的答疑解惑,再审之前的复查听证,让当事人输赢都在明白处,已经是该院每个法官必做的功课。 “学习很重要,不学习要落后,现在的司法环境和社会期望值远远高于以往,读书充电、探讨交流才能及时回应。”民事法官王宏说。 经过三年的努力,在辖区乡村,以人民法庭是中心、巡回审判站为主干、诉讼联系点为支撑、诉讼联络员为纽带,辖区两级法院健全深化庭、站、点、员“四位一体”的纵向便民诉讼网络是化解纠纷的第一现场。以18个人民法庭为中心,建立了30个巡回审判站,设立了137个便民诉讼联系点,聘请了1404名便民诉讼联络员,全面建成“全覆盖”的便民诉讼网络。每个联络站均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形成定期接待当事人制度,设置了群众意见箱、法官留言板、诉讼材料收发箱等设施。每年还对基层调解组织调解员开展2至3次的业务技能培训。为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孕妇等特殊群体参加诉讼,每年春耕秋收季节,法官们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坝,开展就地巡回审判,将矛盾及时化解在案发地,实行上门立案、办案,并对特殊困难群体采取优先立案、优先审判、优先执行。 在城区,辐射社区、特殊团体、纠纷易发系统与行业的扇形工作联系面也已经形成。法院主导、行政部门参与,调解、行政、仲裁、诉讼多元纠纷解决方式的综合运用,诉前分流引导、诉中邀请调解、委托调解机制的发挥。每年的审务进园区、法律进社区、法官访学校等活动,传播了法律知识,弘扬了法治精神。案件处理绿色通道在立案受理、诉讼费缓减免等方面为涉案企业提供“快速通道”服务,并对涉及民生的民事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结、快执,优先受理、优先保全、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一个在社会纠纷源头布控,多元解决方式可供当事人选择,能够彻底化解各类民事纠纷,对管辖范网格区划围,延伸人民法院司法职能的案结事了工程成型。 阳光审判,回馈社会 “我还是相信法律,相信法院,是法律帮我维了权。” 申请执行人张朝佑说到。大雨滂沱的一个冬日,他自费300元请来老年秧歌队,给办案法官送去感谢信。 承包项目竣工,工程款迟久无着。一审法院判决生效,诸多原因未全部执行到位,尚欠40名民工兄弟73万工资款。怀疑自己遭遇地方保护主义。去年8月4日,忐忑不安的张朝佑半信半疑,利用媒体公布的院长信箱电邮向重庆四中院院长孙海龙反映情况。 案子得到该院重视,经法官调研发现,该案从工程竣工,已经一、二审及执行程序,历时6年。该院迅速启动执行快速反应机制。这是法院的一张王牌,用于捡漏补缺,终结纠纷。 第一步,中院两次向县法院发出执行督办令,要求限期执结,但县法院费力执行未果。 第二步,合议庭果断裁定该案提级执行,执行法官采取限期报告财产、冻结银行账户、核查被执行人财产、责令提出履行方案与计划等执行措施。被执行人县妇幼保健院辩称,自己系事业单位无独立资产,无力支付。执行陷入困境,只有另辟蹊径。 第三步,探求协调解决的执行和解可能性。中院与县委、县政府综合协调,要求县政府妥善处理基建投资债务。最终,县政府同意先行调剂资金偿还债务。16天后,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县妇幼保健院于8月31日前一次性支付张朝佑本息合计73万元,承担本案诉讼费、执行费,并如期兑现。 “院长信箱已经成为我们的办案信源之一,群众的诉求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回应。也有助于我们适时动态掌握立案信访舆情和改进司法工作。”孙海龙说,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为审判的阳光透明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网上办案、动态监控、审限追踪等措施杜绝了腐败现象的发生。从立案一刻到执行终结为止,全程的审判信息对称对当事人和法院来讲,这是一个互动双赢的结果。 “数字化法庭”的建成使用,实现声控同步、庭审备份、实时转播,让当事人庭审放心,网上办公办案全程留痕,每周院长工作日志、业绩考核办法的透明公开民主让法官们放心。 “我从基层法院遴选到中院,感觉差距还是很大的。中院在联通上下,调控左右的力度和范围是比较大的。尤其是部分基层法院难以解决的案件,必须依靠三级法院协同化解。”新进法院的审管办干部李保军说。 公信公正,社会认可 进入该院立案大厅之前,抬头可见大屏幕显示屏上的立案须知、开庭公告、廉政邮箱。大厅内有诉讼风险提示和立案信访手册、由专职法警导诉, “依法律通情达理三四,来诉讼设身处地一向。”左右立柱上的对联,提醒当事人理性平和看待自己的案件,可公布裁判文书网上公布率到达100%,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廉政监察员监督法院各项工作,这些举措增强了司法的透明度,呵护法院的司法廉洁。一颗颗定心丸潜移默化传播着法院文化,也让当事人放心。 “以前来法院慌得很,现在不怕了。法官们态度很好,办事效率高,我心里也踏实。”当事人赵某说。 2009年到2011年11月,该院辖区两级法院共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40682件,其中调解16944件,占41.65%;撤诉13477件,占33.12%;判决8340件,占20.50%。调解、撤诉、判决和其他方式结案比例为4:3:2:1,调解结案数为判决结案数的两倍。调解结案比例逐年上升,由2009年的32.71%上升至2011年的47.66%,上升14.95个百分点。 2011年,前来法院参加座谈,评议法院工作报告的重庆市人大代表曹德全认为,法院全年工作胸怀大局,成绩显著,办案似铁,司法如山,尊法爱法,用法护法的社会共识正在强化。 重庆市政协委员申明月说,法院坚持公正阳光司法,依法打黑除恶护佑地方平安,心系民生调处社会纠纷,群众是认可的,党委政府是信任支持的。 2011年夏,重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光磊在该院调研期间,走访工作一线,亲切慰问办案法官。他详细询问了法院人员、案件、审判、管理和改革创新情况。详细了解该院、重庆法院以及全国法院的调解工作特别是诉前调解和诉调对接工作情况后,对该院鼓励调解的措施和完善三级法院协同化解纠纷,实施案结事了工程给予肯定。 小法院也会有大作为,走精细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审判执行的公正度,提升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让当事人从冤家“对头”变成对法律称道“对头”,就是要求人民法院、人民法官做“对头”的事情,孙海龙如是说。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周翔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