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立案信访擦亮司法为民的窗口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人民法院创建全国立案信访文明窗口工作纪实 作者:陈戈 发布时间:2012-05-10 16:05:16
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人民法院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紧紧围绕“三项重点工作”要求,全面推进立案信访规范化建设,全力为辖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立案信访服务,努力把立案窗口打造成了亲民、为民、便民的靓丽文明之窗。两年来,先后被市区政法委授予“信访稳定先进集体”、“人民满意政法单位”、“青年文明号”等荣誉;2011年8月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立案信访文明窗口建设先进单位”。 加大投入 打造靓丽文明窗口 如果说司法审判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立案工作就是这道防线的最前沿阵地。老百姓来到法院,第一次走进的是立案大厅,第一个接触的是立案庭设立的导诉员。立案庭的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法院的整体形象,立案庭的人员素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法院干警的整体素质。作为向民众展示人民法院公正、廉洁、文明、高效司法的重要窗口,该院立案庭集审判业务与综合管理于一身,承担着全院立案审查、简易案件快速裁判、诉前保全、支付令、公示催告等审判职能及审判流程、审限管理,上诉、发还案件的登记、移转,法律服务、便民咨询等多项审判辅助职能工作,年均审查案件3100余件,连续多年无差错。这主要得益于他们有一支素质优良、作风顽强的干警队伍。全庭现有干警6人,全部为中共党员,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4岁。无论工作再忙再累,源汇区法院立案庭每周至少要组织一次党的最新理论知识学习,紧跟时代节拍;每周召开一次党小组会,认真剖析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每周组织一次业务学习,保证司法审判的需要。从而使干警始终能保持过硬的政治素质,高超的业务能力,高效的工作效率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在人民群众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为了给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温馨的法律服务,该院本着“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根据当前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的新要求新期待,2010年10月投入近20万元对立案大厅、信访接待室等进行装修改造,从完善“诉讼引导、立案审查、立案调解、救助服务、查询咨询、材料收转、判后答疑、信访接待”八大功能入手,科学安排立案大厅窗口布局,做到专人专窗,标识明显,分工明确,高效便捷。改造后的立案信访大厅占地约300平方米,分立案厅、信访接待室、法律援助中心、法官接待室,在每个区域,均按照“整洁、规范、有序、便民、亲民”的原则,配备有饮水机、桌椅、书写用具等,充分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为提高立案信访职能,该院立案庭率先在全院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人手一台电脑,并配了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施,极大地提高了法律服务水平。三年来累计审查立案10236件案件,接待法律咨询23000余人,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站式服务”为群众提供贴心帮助 为保证当事人“少跑一次路、少等一分钟、少费一份心、少花一分钱”,该院推行一站式服务和“一小时立案”制度。在立案接待大厅,建立了诉讼指导制度,专设导诉员,接待来访,指导诉讼,为书写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代写诉状,免费提供空白诉状样本、《诉讼指导书》、《诉讼风险告知书》及不同类别案件的举证指导书等,以便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减少诉讼的盲目性,有效地实现自己的诉讼目的。在立案大厅实行“柜台式”办公,按照案件类型分别设置立案审查窗口、收费窗口和案件查询、咨询窗口,实行立案流水作业,一条龙全程服务。对材料齐全,符合立案条件的,当即立案;对材料不齐的,及时进行诉讼指导,目前有98%的案件能够在10分钟内办理好立案手续。2010年6月份的一天,外地一医药公司经理陈某,因经济纠纷要到该院立案。因是外地人,他好不容易才找到地方。当日值庭法官热情地接待了他,迅速审查了起诉材料,认为符合立案条件,当即办理了相关手续。从走进法院大门到拿上立案收费票据,整个过程前后不到10分钟。就这10分钟,竟使陈某感动不已,他随后向分管立案的陈楠副院长写来感谢信,“没想到源汇区法院办事效率这么高,对一个外地人态度这么好……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它在保证审查质量的情况下为外地人快速办理,减少了诉讼当事人的时间成本和立案成本,它也折射出‘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宗旨和‘立法为公’的真正内涵。” 为方便群众立案,该院实行全时制、全日制、全方位工作制,在全国法院系统率先实行网上远程立案,在全省法院系统率先实行节假日立案,全年无休息日,24小时值班,并开通立案专线,同时实行邮寄立案、上门立案、电话预约立案等灵活快捷的立案方式,保证符合立案条件的纠纷都能得到及时受理。2010年5月份的一天,家住阴阳赵乡的残疾人郭某某因邻里纠纷试着拨通了立案庭的电话,没想到不到1个小时,庭长夏晓丽便带着书记员赶到了他的家中,在查明事实真相后,半小时内为其办妥了立案手续。后来,郭某逢人便说,“不管官司输赢,源汇区法院的法官是好的,是真正为咱老百姓办实事的,他们怎么判我都会接受,决不上诉。” 司法救助 让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 走进源汇区立案大厅,你就会看到树立的“农民工绿色通道”、“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绿色通道”的牌子,这是该院为保护弱势群体和利益而采取的便民利民举措。要求在为他们办理案件时做到“四快”,即快审查、快立案、快送达、快移送。对弱势群体的案件,尤其是涉及进城务工人员追索劳动报酬以及赡养费、抚养费、医疗费用等严重影响生活的案件,优先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经济困难地群众打得起官司,构筑诉讼无障碍的绿色通道。今年4月份的一天,一位老大娘脚步蹒跚地来到我院立案大厅,犹豫半天就是张不开口,当时值班的庭长夏晓丽揣摩老大娘一定有什么难言之隐,就主动上前答话:“大娘,你有什么事吗?”老大娘慢吞吞地说“没,没钱能不能打官司?”当夏晓丽庭长了解到老人的独生子因事故导致家庭贫困,无力交纳诉讼费用时,就及时将情况向院领导做了汇报,院领导研究决定,免除老人的诉讼费用,并帮她写好诉状。当这一切办理停当后,老人咋也不相信这是真的。当时流着泪就要给立案庭的同志下跪。 “让没钱的人打得起官司,让有理的人打得赢官司,让公平和正义在法院得到最大限度实现。”这是源汇区法院立案庭司法为民的公开承诺。据统计,仅1月至7月,该院就办理诉讼费减、缓、免交案件78件,减免缓诉讼费达29万余元。 诉前调解 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为充分发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桥头堡的作用,源汇区法院立案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不断拓展工作职能,主动承担起诉前调解的重任,把诉前调解作为化解矛盾、减少信访、维护稳定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凡到法院提起诉讼的数额不大,争议较小的民、商事纠纷,民事案件刑事自诉案件均劝解当事人到诉前调解室调解。调解室内,“和为贵”“退一步海阔天空”等劝和格言警句上墙,提倡一张笑脸相迎、一句暖心话相劝、一杯茶水相敬,努力将司法人文关怀融入到诉前调解的全过程。从而使矛盾纠纷不进入诉讼程序而及时化解,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减少法院的案件压力,优化诉讼资源,可谓 “一举三得”。今年3月份的一天,一对年轻夫妻因家庭锁事闹到法院,大有不离不罢休的势头。再有几个月就要退休的老法官杨贵昌接待了他们,心平气和地把他们带到了诉前调解室,一面倒水一面听他们发牢骚。等到他们稍稍平息的时候,老杨抓住时机,从“家庭伦理道德”、妇妻在家庭中共同的责任到“家和万事兴”,不愠不火的工作作风和入情入理的分析,很快化解了小妇妻俩的心结,微笑着走出了法院大门,临走还一个劲地向老杨表示感谢。三年多来,该院通过诉前调解解决各类纠纷1000余件,不仅节约了司法资源,更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热情接访 充分尊重群众诉求 信访接待是立案庭的又一项重要职能,也是联系人民群众与人民法院的桥梁和纽带。群众能到法院来反映问题,就是希望通过法律渠道来寻求司法救济,说明群众对法律的信仰、崇敬和渴望。 信访接待同时也是一件非常苦的工作,及乎所有的当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带着情绪来的,他们当中不乏有借机闹事者,趁机讹诈者,但大部分当事人是本着解决问题来的。所以说信访接待工作与当事人接触最多、最累、最繁琐,也最需要热情与耐心。为了保证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化解,该院推行院长接待日制度,从周一至周五,每天一名党组成员轮流接访,能解决的当时解决,不能解决的保证三日内给予答复,有效地保证了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工作中要求接访人员按照“热情、热心、耐心、周到”的要求,对每一起信访案件必须做到四个清楚:即耐心细致听清楚,全面了解问清楚,依法依规讲清楚,息诉罢访办清楚。坚决杜绝“冷、硬、横、烦”现象,收到了较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今年4月份该院受理的张某以居住房屋被违法拆除、合法财产被侵犯为由提起的刑事自诉案件,要求依法追究开源集团法定代表人的刑事责任。在立案审查中,发现张某因对开源集团未按法律规定拆除其房屋的行为极为不满,且情绪极不稳定,多次扬言进京上访。对此,立案庭考虑到开源集团法人代表系省人大代表,及时向院领导做了汇报,院长王万松带领立案庭的同志多次到市中院、区委、区人大、区政法委汇报和沟通情况,运用发放司法建议书,提交专家论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司法监督员召开案件听证会等方式,通报案件情况,听取各方意见。同时又先后近20次与张某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院长、主管院长亲自接待当事人,承办人即使工作再忙,一遇张某来访,都马上放下手头工作,热心接待,耐心说服,使其偏执、激动的心情逐渐平静。立案庭把张某的起诉当成公民维权和依法信访的正确举动予以肯定的态度,使这位被当成“无理取闹”的老人大为感动,尽管他认为不予受理的处理结果不是他所期望的,但他仍表示此事息诉罢访。由于立案庭工作细致,措施得力,最终,张某案件得以妥善处理解决,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热心帮助 真诚赢取群众信任 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枰,你只要对他真心付出,把群众的每一次来访当作一次家访,把群众的每一封来信当作一封家书,即便问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也能取得当事人详解与信任。譬如赵某某信访执行市某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货款、承包经营合同一案,由于被执行人多次变更,无财产可供执行,申请执行人也因承包期间投入资金未收益而生活拮据,面对这种情况,院领导首先考虑其生活问题,结合申请执行人的技能,院里出面协调给其在三剑客奶业集团安排了工作,又联系居委会为其家庭解决了低保,并通过司法求助基金每年给予他一定的补助,这样,家庭生计解决了,学生学习费用解决了,另外对其案件,法院也并未由此中止执行,而是积极探索各种方法、途径。由于执行工作的公开透明和法院的真诚帮助,申请执行人对执行工作的每一步骤都了如指掌,看到执行员费尽心机的工作,申请执行人表示可暂缓执行,对法院工作表示满意,并签署不再上访保证书。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近三年来,该院共处理群众来信148件,来访咨询681人次,没有出现缠、闹访、集体访和越级访的现象。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周翔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