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收获的喜悦
作者:张智全   发布时间:2012-05-11 15:08:55


    屈指算来,我到法院从事专职宣传工作已经近八年。在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尽管有难以言表的辛劳,但更多的则是收获的喜悦。而每当我看见那一篇篇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文章见诸于报纸时,逝去的岁月又历历在目。

    说来好笑,自己当初写作,除了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外,更多的却是出于那份诱人的稿酬。因为自己上有老,下有小,妻子又失业在家,如果能在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之余,挣点收入补贴家用,岂不两全其美?但随着写作陪伴自己的时间越来越久,我才开始真正爱上了它,并且将写作融入自己的生命,作为一种永恒的事业执著追求。

    记得从教育部门转行刚到法院时,领导对我说,法院蕴藏着新闻的富矿,许多法官默默奉献而鲜为人知,关键是看你如何去捕捉。一位长期从事文秘的老法官告诉我,要搞好法院宣传,必须具有“望、闻、问、切”的本领。即细心观察,真心倾听,不耻下问,选准切入点,深入挖掘。有了领导和同事的真心帮助,我决心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法院的宣传做出应有贡献。

    从此,我全身心投入。每次出门到人民法庭或参加各种审判执行活动时,我包里总是装着一个小本子和一支钢笔,小本子的前半部分用来捕捉自己瞬间即逝的灵感和有意义的所见所闻,后半部分则是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对前半部分所记载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起草。只要记下新的写作素材,我脑中的每一根神经都会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思维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驱使着自己提笔构思文章。有一次,在和同事的一次闲聊中, 我无意中了解到我原来供职的基层法院10年来资助一个失学少女,最终让她走进了大学校园的动人故事,我马上记录在小本子上,并通过深入采访,写出了《法院圆了我的大学梦》的长篇通讯,在多家报纸发表,引起了强烈反响。可以这样说,小本子是我自己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每当翻开它,看到一页页密密麻麻,只有自己能看懂的文字符号,我便找寻到了写作历程上曾经的点点滴滴,它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美不胜收。

    铁骨铮铮担道义,妙手回春著文章。我深知,自己没有大诗人陆游“妙手偶得”的本领,惟有凭借点点滴滴的积累,方能取得成功。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需要千锤百炼般的精雕细琢。从构思具有雏形起,文章就像是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只有经过百般呵护,才能茁壮成长。每当夜深人静之际,我便静下心来,整理修改白天的初稿,用尽脑袋中蕴藏的全部潜能,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不管是蚊虫叮咬的夏季三伏,还是寒冷刺骨的冬季三九,都未能阻挡我的挥笔之意。我坚信,经过自己不懈努力,文章见诸报端这一春机盎然的时刻迟早就要到来。

    凭借执著的努力和领导同事“望、闻、问、切”的法宝,我开始收获成功,文章变成铅字的次数也越来越多。2004年4月,我从事专职宣传才3个月,《人民法院》便发表了我的文章。当年,我共在《人民法院报》发表新闻和散文10余篇,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去年我在《人民法院报》发表的文章突破30篇,其中《真诚赢得信任》被评为“基石杯”好新闻三等奖,100余篇新闻被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转载。如今,我累计在各类媒体上发表反映法院工作的新闻1500余篇。因为成绩出色,我也顺利调入了中级法院。领导和同事都说,我们法院的宣传能够跃上新台阶,有你的辛勤付出。这不仅是对我工作的充分肯定,而且更是莫大的鞭策和鼓励。在喜悦之余,我又想起古人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哲言,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地用真诚做笔,奉献做墨,浓墨重彩地为法院的审判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因为只有这样,自己的写作生命才能够真正得到怒放,干出一番无愧于己,无愧于法院的业绩,真正品尝到收获的喜悦。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孟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