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工作通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让老百姓和睦相处是法庭不懈的追求
——河南省方城县人民法院杨楼法庭工作纪实
作者:程远景 邓聚洲   发布时间:2012-07-27 11:56:06


    河南省方城县法院杨楼法庭坚持“调判结合、以调为主”的工作思路,将马锡五审判方式与维护辖区社会稳定相结合,在司法便民上很下功夫,通过深入乡村了解案情,田间地头开庭等便民举措,推动了法庭整体工作的开展。近六年来,该庭共审结案件1803件,无一错案,无一上访。真正实现了办案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法效果的有机统一。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基层人民法庭、全省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青年文明号、全省优秀党支部、全市优秀人民法庭;荣立集体二等功两次,集体三等功两次;2011年又被评为南阳市“十佳人民法庭”。

    今年5月23日人民日报20版《基层法官的一天(关注“走进基层政法单位”系列报道之二)》专题,以《“马锡五”的工作点滴》为标题,对河南省方城县法院杨楼法庭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后,迅即在河南省政法系统引起强烈反响。5月23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看到此篇报道后,立即批示:这个报道很好,很生动,我们有一大批这样地处偏僻、默默无闻工作的法官。高院政治部要总结宣传。这一系列“金光闪闪”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奥妙? 从下边看似平常且并非寻常的事例中,便能找出满意的答案。

    杨楼法庭位于方城县东北部,位置偏远,辖杨楼、小史店两个乡镇,辖区人口15万。杨楼法庭现有工作人员4名,其中2名法官,1名法警,1名书记员,平均年龄32岁。

    让老百姓和睦相处是法庭不懈的追求

    “作为人民法庭,要想尽千方百计让老百姓和睦相处”,这是原法庭庭长郭振业发自内心的口头禅。近年来,杨楼乡境内因修建河南省重点水利工程燕山水库,征收了一些村组的部分土地。在分配土地补偿款过程中,许多村民代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反对给出嫁女进行分配。但是,这些出嫁女是在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后结婚的,在婆家并未分到土地,按规定应当在娘家享受村民待遇,所以她们的亲属坚决反对,在村子里形成对立两派,经常互相吵骂。原本和谐平静的村庄,一下子充满了火药味。世代为邻的乡亲们,变得充满敌意。由此引发了大量上访案件,有的甚至多次赴京、赴省上访,成为影响当地和谐稳定的重大隐患,当地党委政府也十分头疼。

    如何受理并妥善处理这些案件,为辖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服务,成了困扰法庭的难题。为了深入了解矛盾产生的背景,法庭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到相关村子了解情况,与村干部和群众座谈,并与县、乡两级政府前期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沟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果断制定了“提前界入,调解为主,把握时机,适时判决”的处理原则。

    法庭首先受理了赵某等12户村民起诉各口村四组的土地补偿款纠纷案,先后十余次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同村民代表座谈,试图说服他们为符合条件的村民分配补偿款。开始,他们抵触情绪很大,根本不听劝导。在数次调解失败后,同志们仍不气馁,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挨家挨户到村民代表家里,用拉家常的方式和他们沟通,并适时利用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真实案例进行利弊引导。经过十余次的工作,该批案件全部调解结案。往日充满敌意的乡亲们,又成了和睦相处的好邻居。

    扑下身子沉下去是化解疑难纠纷的关键

    “要想化解疑难纠纷,若不扑下身子沉下去,那简直是一句空话”,这是该庭全体人员的共识。小史店镇寺门村23户村民在方城县邮政局揽储员付某处存款40余笔,款额达20余万元。2009年2月,付某因车祸死亡,其全家外出。村民向邮政局索要存款,但邮政局以付某开具的凭证并非正规存单、存款并未上交为由拒不兑付。眼看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村民们焦急万分。他们多次到县委上访,并数次带着行李、干粮围堵邮政局大门,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影响。由于邮政局态度强硬,拒不承担责任,束手无策的村民们来了法庭,要求起诉邮政局。

    为了调查案情,杨楼法庭的同志们顶烈日、冒酷暑,到案发地调查10余次,走访当地群众、村干部和邮政局工作人员60余人,制作调查笔录30余份,组织调解10余次。起初,邮政局态度毫不松动,任凭郭振业他们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却无动于衷。在掌握了邮政局监管工作确实存在问题、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的证据后,局领导的态度有所转变,他们不敢松懈,趁胜追击,终于在9月底使双方达成了调解意向,邮政局答应按比例支付村民部分本金。但在以后具体磋商的过程中,部分存款较少的村民认为自己所分的数额少于他人,拒不接受调解方案,案件陷入困境。一些村民趁机提出让邮政局全额支付存款的要求,并扬言进京上访。

    为了妥善化解矛盾,法庭人员一边做邮局工作,让他们进一步作出让步,一边奔赴原告所在的村子继续做协调工作。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他们一连几天时间吃住在当地,走家串户,挨门座谈。渴了,就在老乡家要杯水喝;饿了,就拿出随身携带的方便面充饥。同志们不辞劳苦的工作作风终于感动了大家,23户村民最终接受了法庭提出的按比例兑付的调解方案。领款那天,那位存了4万元的付老汉激动地说:“这是儿子打工挣的血汗钱,准备年底回来结婚用的,要不是你们帮俺讨回来,俺咋向他交待呀!你们真是俺的恩人哪!”

    今年4-5月,在审理小史店镇舒庄村舒庄217口村民诉舒某等为合同纠纷的案件中,全庭同志吃在村里,连续二十多天,走访群众七十多户201人,组织调解三十余次,原被告最终达成协议,使该201案得以调解解决,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推行“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促进和谐的“催化剂”

    杨楼法庭注重调解,巡回办案,并坚持到案发地开庭,让马锡五审判方式唱主角。杨楼法庭在审判工作中坚持调解为主、调审互动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并取得了突破。近6年来,该庭案件调撤率均在90%左右。除了当事人下落不明、缺席判决的案件,基本上都能以调解的方式结案。首先,他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司法所的帮助下,建立并完善了人民调解网络,实现了法庭辖区“村村都有调解员,群众纠纷有人管”的局面。其次,该庭不但要求大家在审判工作中注重调解,还坚持巡回办案,实践马锡五审判方式。该庭半数以上的案件都是通过巡回办理的方式解决的。另外,他们还注重总结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除了采用传统的亲情化解法、利弊引导法等调解方法外,法庭还探索使用了合议庭分工调解法、群众参与调解法、冷处理调解法、案例展示调解法、倾听渲泄调解法。

    杨楼乡在地张村的张老太太年逾七十,有两个儿子。老伴去世后,大儿子认为自己已将父亲养老送终,母亲应当由弟弟赡养;而二儿子认为父母的责任田一直由哥哥耕种,自己并未受益,母亲仍应由哥哥赡养。去年8月,无处安身的张老太太经人指点来到了法庭。当时已时值中午,法庭的同志为老人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待其吃过后,他们拉着老太太驱车来到了她所在的村子,冒着四十多度的高温,他们不停穿梭在老太太两个儿子家之间,分头对两个儿子进行批评教育。当时许多村民都来到两个儿子家围观,大家看到法庭的同志们工作这么务实,不住地称赞。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批评教育,两个儿子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答应轮流赡养母亲。

    今年5月31日,杨楼法庭在付王村巡回审理了原告于某与吕某为抚养权一案,左邻右舍几十人参加了旁听,乡亲和村干部也参与了案件调解,最终现场达成调解协议,原被告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旁听的干部群众一直夸赞说:法官开庭到村里,我们都受到教育,老百姓欢迎。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孟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