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辍学学生返学记
作者:梁祖奎 刘磊 发布时间:2012-08-17 16:51:01
6月27日,湖北省向坝乡人民政府向向坝人民法庭起诉了6件家长未送其子女到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案件,请求通过法律途径让家长督促学生到校读书。
“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政府凭什么要起诉我们?再说,孩子是自己不想去读书的,我们也想他多读点书,以后有点出息。”当家长们知道政府起诉他们要求送孩子到校读书后,学生家长很是不解,甚至愤怒。 许多听闻此事的百姓也很茫然,因为这样的事他们也是生平第一次碰到。“不要着急,看看法庭怎么调查审理。”明理的家长说话了。 “政府起诉的案子肯定是他们赢,法庭一定会帮他们的。”当地群众议论纷纷。 走出去 ——群众不理解,缘于少沟通 因为案件牵涉政府、学校和学生家长等多方关系,涉及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处理不好容易矛盾激化,引起群众与政府的对立,引发群体性的纠纷,还会引起对公正司法的误解,影响法院的形象。受理案件的法官虞名波深知:此类案件的原、被告身份特殊,案件性质特别,要解决矛盾,取得圆满效果,首先要取得家长们的理解、信任,因此法庭要 “走出去”,了解实情,积极调解。 6月28 日一早,虞名波带上法庭干警对被诉的学生家长进行走访调查。为了“入乡随俗”,每去一户,都请上当地熟悉地方风俗有威望的长者或当地的驻村干部一起。 在胜丰村张某家,干警们见到了没有上学的孩子和他的父母。张某夫妇听完干警们的劝说,表示他们也很无奈,“孩子厌学,我们苦口婆心的劝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和学校老师沟通了,但孩子就是不愿意去学校,加上我们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所以孩子就没上学了。”知道情况后,干警主动和孩子聊起了天,问他有什么兴趣爱好,长大后想做什么。这一问,孩子来劲了,“我喜欢做一些小发明,比如木头做的小汽车,纸做的小飞机等,长大后想做一个发明家,因为我在书上看到爱迪生发明了灯泡很神奇,对他很崇拜,也想做一个那样的人。” “你从哪里知道的爱迪生和他发明灯泡的故事?”干警接着问。“从老师讲的书上啊!”孩子回答的很干脆。“那你想知道他是怎么发明出灯泡的吗?”“当然想!”孩子仰着头回答。“你刚才说是从老师讲的书上知道的爱迪生和他发明灯泡的故事,可是你现在不读书了,又怎么会知道他是怎么发明灯泡的了?”孩子陷入了沉默。“只有继续好好读书,多学知识,你才能知道爱迪生是怎么发明出灯泡的,以后你才能像他一样做出你想做的东西出来。”干警适时的予以鼓励。听完干警的话,孩子点了点头。 “谢谢法官,只要孩子去读书,我们就是再苦再累也愿意供。”张某感激不尽,硬要留干警在家吃饭。“你们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他多鼓励,不能打骂。”干警对张某说,婉拒了吃饭的邀请。 来到二坪村肖某家,干警只找到了孩子年近八旬的爷爷,孩子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去了。从邻居和爷爷那里得知:孩子以前成绩很好,但就是喜欢上网玩游戏,街上的网吧一直都没人管理,网吧里很多在校学生,爷爷又管不了孩子,小孩现在就没去学校了。干警向其爷爷要了孩子父母的联系方式,准备回去后与其联系;找到了当地的村委会干部,询问情况是否属实,并让其留意孩子父母回来后立即与法庭联系。看到法庭干警这么远的跑来,村里很多人都围了过来,看着干警微笑的让孩子的爷爷注意身体,亲切的与群众聊天,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问这问那,法官索性现场开起了法律讲堂。很多学生家长纷纷表示支持法庭的工作,要积极送孩子上学,绝不会让孩子失学、辍学、逃学,尽好一个做父母的义务。 在花柳凸村邓某家里,邓某向法官诉苦,“孩子不是不想读书,我们也支持他读书,但他们班有的老师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成绩差,老师对他不闻不问,有时还挖苦、讽刺,孩子受了刺激,就怎么也不愿意去学校了”。法官立即将这一情况记录下来,对李某说,“我们将你所说的情况已经作了记录,对此将作详细的调查,一定向学校领导反映,让学校对其进行教育。” 法官感言: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切实增进群众感情,群众才会真正理解我们。群众不理解,是因为不够贴近。 请进来——审理一类案件,教育一片群众 法庭干警在深入群众家中洞察矛盾背后深层原因的同时,及时将此案情况向院领导作了汇报。院领导高度重视,于6月29日在发出了开庭公告,定于8月3日由该院副院长甘霖亲自担任审判长,集中公开审理此批案件,并邀请当地县、乡人大代表、学校老师、村委会干部和社会公众旁听庭审。 法庭上,学生家长虽经法官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对法庭的工作表示理解支持,也懂得了一些法律知识,但因原告的身份特殊,仍对法庭能否公平公正审理怀有质疑。法庭调查和辩论中,学生家长再次提出“政府没有资格起诉学生家长,孩子不读书是自己家的事;有的小孩自己不愿意读书,家长也没办法;学校有的老师歧视学生,造成学生厌学”等问题。 “孩子是你们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无论出于客观情况或是主观原因,都要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这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对于你们反映的情况,法院会以司法建议的形式向党委政府建议,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无论如何,下半年一定让孩子上学。” 副院长甘霖苦口婆心。 经过法律解释和耐心释明,在合议庭法官主持下,学生家长保证于9月1日送孩子到学校读书,直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期间不得辍学、退学或逃学,案件得以当庭调解。 “这次庭审搭建了法院与我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村委干部沟通交流的平台。”县人大代表、向坝村委会党支部书记袁连辉对法官说道。 “法官是真正为群众着想的,他们做了这么多,都是为了我们。”参与旁听的群众唐永清说。 “是你们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法律知识,我们一定会按时送孩子到校读书,接受教育。”学生家长李某夫妇真诚的对承办法官虞名波说道。 法官感言:提升案件质量、推进司法公开,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人民群众走进法院、了解法院、支持法院,是司法创新的重要举措和形式。作为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基层人民法庭,要以此为基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民主法治建设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真诚感受到司法服务就在身边。 再回访——案结只是逗号,圆满才是句号 案件虽然审结了,但结案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如何通过案件的审理解决孩子未来上学的根本问题,一直是承办法官心里的牵挂。 8月4日,法庭干警带上法律宣传册再次走进学生家长和部分群众家里,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讲解和咨询,对此次案件庭审取得的效果进行跟踪反馈。 8月9日,针对适龄学生未到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原因,结合案件反馈和群众走访,竹溪法院向当地政府发出了司法建议:一、安排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责,加强对街道、学校附近网吧的监督管理;二、敦促教育部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三、组织有关部门和村组农户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 “案子审理完了还帮我们找不足,提建议,想办法,真是十分感谢,我们一定依法履行职能,按照司法建议的内容逐项改正。”当地政府负责人对法官虞名波说道。 “我们计划在新学期的第一天,对学校全体老师进行一个职业道德和素养的专题讲座,让个别老师消除对学生的歧视,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当法官再次来到学校时,学校领导真诚说道。 法官感言:法律是有灵魂的,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所追求的价值的载体。法官就是这个载体的桥梁和传播者。 责任编辑:
孟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