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良知担起公平正义
——记西乡县法院民一庭审判员王友兰 作者:赵娜 发布时间:2013-01-15 16:22:56
1979年出生的她,有着70后的睿智和80后的活力。有着人民法官和人大代表的双重身份。她是陕西省西乡县人民法院民一庭审判员王友兰。
自2003年从西北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04年从公务员招考的大军中层层突围,成为陕西省西乡县人民法院审判战线上的一名新兵,05年转战司考通过当下被称为“全国第一考”的司法考试,07年进入助理审判员序列。直到今年被任命为审判员,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法官,这一路走来,由不谙世事的莘莘学子转而投身审判事业,她用了9年的时间。相比现在只要一通过司考就任命为助审员的“速成法官”而言,这条法官路她貌似走的“慢”了一些。然而如果说用9年的时间在实践中沉淀所学,累积经验,为做好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法官奠基,这个时间还太年轻。 沉淀:书记员到助审员,怎一个“艰辛”了得 西乡法院新招录的大学生到岗后,必须先到基层法庭锻炼。作为当年新招的唯一位女同志,被分到离县城30公里的沙河法庭任书记员,已经算是领导照顾了。然而书记员这份工作是相当琐碎和枯燥的,除了那日复一日反反复复的庭审记录和整卷归档,还有那大到一笔笔的诉讼费、执行款,小到庭内的水电费、伙食费的内勤账目以及月月的统计报表,对于一个刚刚从高校毕业的科班生而言,对于一个满情抱负志存高远的年轻人而言,非异于常人的自制力是难以沉淀的。但是她做到了,白天,在认真完成每一次庭审记录,整理好每一份卷宗的同时,她不放过任何一次向老同志学习的机会。夜晚,刚从公考大军中突围的她立马转战司考。从此,法庭宿舍里总有一盏灯会亮到很晚。那时庭上的老同志们总会说:如今像她这么上进、谦虚的年轻人不多了。而她总会笑着说:趁现在没负担多存点。终于,2005年她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然而为了让她得到更多的打磨,党组并没有立即任命她为助审员。2年的磨砺中她从一个生手逐渐成为一个熟手。2007年成功晋级为西乡法院助审员。 感悟:初任法官的振奋,将累积在实践中提炼。 被任命为代理审判员已经6年了,许多书记员干的活儿,王友兰仍然习惯亲力亲为。因为人手紧张,除了办理案件而外,至今还担任庭上的内勤工作,庭务资料、数据报送、台帐管理样样得心应手。她常说“多实地去看看,多和当事人聊聊,判案子才不会‘纸上谈兵’。”在基层法庭的日子里,她多接手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家长理短,但她并没有因为是案件小,标的少而有半点懈怠。审理中她坚持从双方当事人角度出发,通过调解达到既化解纠纷,又挽回亲情乡情的目的。07年,在她所审结的39件案件中,调解结案的达38件。或许就是因为有界于70年代和80年代间的年龄优势,善于沟通的她常常能从纷繁纠结的案卷材料中找寻法、理、情的最佳平衡点。她常说,案件不难办,但是面对中国这个熟人社会的国情,“案件一进门,两边都托人”,难的是将案件办得公平公正。在所办理的300余件案件中,仅4件上诉,没有一件发回重审案件。绝大部分案件经过她判决、调解后,当事人都能够主动履行。先后被评为优秀调解能手、优秀法官、先进工作者、并在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有着法官和人大代表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她在履行人大代表职责时,更增添了一份使命感。她正在用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展示着一位当代女法官的风采。 责任编辑:
纪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