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法官风采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凝聚青春正能量 甘洒热血铸辉煌
——记洛阳市吉利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卢致远
作者:高原   发布时间:2013-03-26 09:27:15


    这是一位浑身充满了“正能量”的青年法官,一位竭智尽能、力做脊梁的担当者,一位甘为螺丝钉、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一位坚定信念、永不言倦的前行者。他,就是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审委会委员卢致远同志。

  1999年8月,卢致远走出了河南财经学院大门,四年的经济法专业学习深造,让这位青年才俊踌躇满志。当时正值吉利区大化纤工程上马给全区带来二次腾飞发展的良好机遇,区委区政府招贤纳士、求才若渴,将他延揽入区安排到吉利法院工作。

  有人劝他说,吉利区地域小发展空间窄,埋没进去恐怕要耽误了你宝贵的一生。卢致远答,如果在这小地方还干不好,谈何大志向、大作为?!他一笑置之,毅然决然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和满腔热血倾注在黄河北岸这个小小法院里。回顾卢致远十四载的法院工作经历,可以发现,他言出行行必果,一步一个脚印,兢兢业业,勤勉上进,自律自强、不负众望,工作业绩不断打破新的记录。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市法院司法宣传、调查研究、公文处理等工作先进个人,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所分管的研究室、政治处、立案庭等部门,也多次被上级荣记集体三等功和集体嘉奖。   

    竭智尽力  勇于担当    

  入院伊始,卢致远被安排在研究室,谁知一干就是八年。

  在许多人眼中,研究室是一个清苦、艰辛还非常枯燥的岗位,但对于基础理论扎实又乐于钻研的他来说却如鱼得水。他抓住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做好研究室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丰富自己的法律实践,他跟老同志学,向电视台的编辑学,为了写好工作材料和宣传文章,他每天都抽空进行大量阅读,有些他认为经典的好文,甚至将之背诵下来反复揣摩。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写下自己对法院工作的思考。很快,他撰写的案例、调研文章和信息就屡现报端。

  2003年,吉利法院通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副科级部门领导干部,这个好学善学、成绩突出的年青法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是,他资历尚浅,能够担当起管理研究室一个部门的责任吗?这可不单单是动动笔杆子的事。卢致远充满自信地向院党组立下“军令状”:让我用成绩说话,给我一年时间,我定拿下信息、宣传、案例编报工作的省先进!如果不成功,自愿放弃副科级待遇!

  这承诺的份量并不轻:在全市16个基层法院中,吉利法院无论是干警人数还是办案数量都是最少的,一方面,人员少,发稿量就无法和大基层院相比,另一方面,院小案件少,很难出大的新闻。但在法院的两年工作中,卢致远已有了非常清晰的工作思路:研究室工作一定要做到求新、求实、求精。

  求新,源于对社会形势的洞明和把握。当时研究室只有两个人,工作任务十分繁琐,但卢致远还是决定每周抽出两个下午的时间,专门研究《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案例选》等重量级专业媒体各版面发稿的特点,吃透每一时间节点的社会热点,深挖案件的新闻价值。在马某见义勇为人身损害赔偿案、权某高考诈骗案等案件中,他以敏锐的视角,成功地引导了媒体宣传,使得许多有影响的媒体主动上门要求采访。围绕这些案件,不仅有三十多家媒体集中宣传,他还与承办法官一起撰写了比较深入的研讨文章,并立即被人民法院报采用。由于舆论的正面导向,竟使得积怨颇深的马某一案双方当事人在庭后和解,实现了矛盾化解和新闻宣传的“双丰收”。

  求实,卢致远始终认为,法院的信息宣传要关注民生,关注审判执行中的实际问题。法学理论的探讨,虽然是法学家的特长,但司法实践对理论的反馈亦不可忽视。在他的建议下,吉利法院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干警向研究室投稿,如果没有时间写稿,可以只向研究室提供素材,由研究室负责调研撰写。每当审判执行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研究室工作人员都会第一时间奔赴现场,通过业务部门和研究室深入有效的双向沟通,拓宽了视角,就容易发现被人忽略的问题。他带领研究室干警,撰写了《农村房屋执行存在“四难”现象应予重视》、《涉法上访现象增多原因之分析及对策》、《法院裁判文书制作中的不规范现象亟待解决》等一系列反映审判执行工作和民生实际问题的信息和调研文章,分别被国家、省、市法院工作信息采用。

  求精,对研究室工作,卢致远始终要求他自己和工作人员自觉树立“精品意识”,在撰写普通新闻题材时注意寻找新的“视角”,并注意对传统的文章结构进行创新。他撰写的《小法院如何实现大跨越》、《1+X多元化纠纷解决模式》、《黄河岸边的“菜单式”服务》均系对法院工作的精心梳理提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他的带领下,研究室工作不仅实现了上任之初的承诺,而且在2004年至2012年间,吉利法院多次荣获信息、宣传、调查研究、案例编报和公文处理工作的省市先进单位称号。

  成绩面前,卢致远没有固步自封,他永远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随着研究室工作的进一步提升,他迫切地感到知识有限、后劲不足。2005年6月,他报考了郑州大学的在职法律硕士并被录取,从此开始了周一到周五忙碌工作、双休日赶去上课的生活。这期间,一天也没有耽误过工作,2007年7月,他顺利地拿到了法律硕士学位。   

    甘为螺钉  乐于奉献    

  每名法院干警,心中必定都怀着一个“法官梦”。2002年,国家实行统一司法资格考试的第一年,卢致远就报考并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但为了院里工作需要,他没有坐上梦想中的审判台,而是一直从事研究室、政治处等综合性工作。同事们都为法律科班出身的他不能在法官席上一展风采而可惜,他却毫无怨言,一切以全局利益为重,以组织安排为重。他说:在组织需要和大局利益面前,个人的欲求都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法院是一架轰然作响、高效运转的机器,就让我做个承重负载、不可或缺的小小螺丝钉吧!

  从研究室到政治处,卢致远始终坚持树立服务意识。做研究室工作,他想的是:审判执行一线的干警的汗水和心血,研究室和政治处都是综合部门,要将其宣传出去,从而为法院和法院工作人员立正言塑形象,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近些年,吉利法院一直为案多人少,人才流失而困扰,作为政治处主任,除了做好政治思想教育,他想的更多的是怎样营造一种健康、乐观、积极的法院文化,能够使干警凝心聚力;怎样去关心干警,使得他们工作时没有后顾之忧,生活充满幸福感。

  他找到了法宝——沟通。他把自己的办公室做为干警访谈室,随时倾听干警心声,无论是干警还是院里的外派劳务工,无论遇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找他诉说。向他反映的问题,在他能力范围内的,他尽力解决,解决不了的,他及时向院党组反映、请示,并积极与区组织、人事部门协调联系,尽力落实干警各种待遇。

  2010年,院里的几个临时工一起找到他表示要辞职。因为院里干警少,书记员不得不临时聘用,如果这几个人辞职了,审判工作马上就会受到影响。在与几个临时工谈话时,卢致远发现,他们对法院的工作本身是挺满意的,只是因为工资较低才产生了辞职的念头。一方面,临时人员工资低是事实,但由于人事、工资等受到现实条件和政策法规的限制,院里也无法解决临时用工的编制和待遇问题。认真听取了临时工们的意见,卢致远向院党组做了汇报。后经院党组多方努力,与区人力资源中心取得联系,为这几名临时工办理了劳务派遣手续,并给他们缴纳“五险一金”。没有了后顾之忧,书记员们都满心欢喜地扑到了工作上。

  除了耐心倾听,卢致远还非常注意观察干警的动态,及时为他们送温暖。他想方设法为干警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登山、拔河、拓展训练、野炊,将干警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安排的有声有色,使他们在办案中累积的压力得到有效释放,整个法院呈现出勃勃生机。

  由于院里家在区外的干警越来越多,卢致远主动与相邻单位联系,为这些干警联系了食堂,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2012年,卢致远向党组建议,为干警过集体生日,得到了党组的支持。

  正是这些一点一滴的努力,使干警们看到了院党组的关怀,体会到了组织的温暖。

  2006年,吉利区法院省级文明单位届满复验,为了保证审判执行工作的正常开展,不消耗审判执行一线的时间和精力,大量的文秘材料、档案整理工作重担压在了卢致远同志的肩上。他二话没说,接下了这个艰巨任务。为了圆满通过复验,卢致远基本上没有回过家,住在了办公室。一面准备迎接验收,一面还要做好日常工作,超负荷的运转,使得才30岁的他就出现了心脏早博,了解情况的同志们心疼了,知晓消息的院领导“气恼”了,“强制命令”他回家休息两天,但他只是在办公室休息了半天,就继续投入到工作之中。吉利法院至今已连续五届成功通过省级文明单位复验,目前正朝全国文明单位的宏伟目标奋斗,这沉甸甸的荣誉背后凝结着卢致远同志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在工作中,卢致远就是这样一个把精力和才智用到了极致的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他总是全力以赴,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连文件的排版、装订这样的小事,他也常亲自动手或检查,并告诫工作人员:这代表我们吉利法院的形象,一点也马虎不得!   

    坚定信念  永不言倦    

  长期的工作中,卢致远始终坚守这样一个信念:凡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的,都是我们法院和法官应该全力以赴扑身而上的;凡是全区人民关心关注的,都是我们法院和法官应该不遗余力竭心解决的。

  2002年4月,区委组织部门要从法院抽调一名干部到区驻村办工作。驻村工作比较辛苦,还要常与家人分离,很多同志有思想顾虑。他主动请缨:我年轻,还没成家,让我去吧!驻村时,他以村为家,没有因为不是本职工作而敷衍塞责,而是将其视为积累群众工作经验的宝贵机会,常到村民家去拉家常,积极与老百姓沟通,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一年的时间里,他学到了很多群众工作方法,也和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每每回想起驻村的点点滴滴,他总是凝思半晌、感慨万端。

  2007年10月,卢致远参加了洛阳市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的公选考试,取得了所报考职位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进入考察。洛阳市委组织部破格还将他确定为副县级后备干部。

  “报名参加这个考试,其实就是想检验一下自己的知识面和能力。”卢致远如是说。没想到组织上却给了他更大的机会和挑战。2008年6月,作为副县级后备领导干部的他,被安排到洛阳市工业局挂职副局长锻炼,两年内要完成招商引资5000万元,是组织上交给这位当时年仅31岁、从未有法院之外工作经历的青年干部的光荣任务。

  “很难……”,回想两年的挂职经历,卢致远苦笑着说。难于上青天的艰巨任务,全新的工作领域,与过去完全不同的人群……,任谁都要心折摇头、唉声叹气,但卢致远他不!永不服输的性格、迎难而上的勇气,鼓荡着这位血性男儿没有丝毫退缩。到外地去联系项目,为了节约经费,把钱都花在刀刃上,他常租住条件最差的旅社,只在和对方开会时安排好一点的会见地点。很多老板巨商第一次见面时,狐疑地盯着这位毛头小伙子,对他的能力总是抱有不信任之感,但在接下来的接触中,卢致远总能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诚,向对方介绍洛阳优良的投资环境和法治环境,感动得对方频频点头;总能发挥自己的法律专长,提出独特有创见的建议,让对方口服心服。两年后,5000万元的艰巨任务在众人怀疑的眼神、不屑的嗤笑声中居然被他拿下了!

  2011年挂职期满后,卢致远回到吉利区人民法院。这时,正是全市“天字一号”工程——洛阳石化新增1000万吨炼油以及45万吨PX、90万吨PTA、14万吨聚丙烯等配套项目上马之时,区委要求法院派骨干力量参与拆迁工作,院党组研究后决定由卢致远参加,以示法院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参与拆迁工作后,他更忙碌了,白天要到工作组开会,然后到村里一户户地讲政策,谈条件,还要抽空回院里安排布置分管的工作,晚上还坚持编写信息、材料。四个月后,他不仅圆满完成了60户的拆迁任务,还结合在拆迁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撰写了调研文章《浅谈在农村集体土地征迁工作中人民法院的定位及作用》,先后被《新华网》、《河南法制报》、《公民与法》等多家媒体刊载推广。

  2012年,根据党组分工调整,他又开始兼管立案工作。和当事人、来访群众沟通又成了他的必修课。由于驻村、招商引资、土地征迁工作的经历,他掌握了应对复杂问题、沟通的艺术,来访群众都乐意向他倾诉。2012年底,吉利区冶戌村的一个面粉加工点和多名群众发生了经济纠纷,一个大的群体性纠纷就要形成,他带领立案庭长提前介入,牺牲了几个双休日在群众中做协调工作,此案得以成功化解,受到区委的肯定和表扬。不过,对于卢致远的敬业,立案庭长颇有“怨言”:“我现在接到最多的就是卢主任的电话了,农历大年二十九他还在给我打电话安排工作,弄得我还以为今年的春节取消了呢”。

  风物长宜放眼量,男儿俯仰自堂堂。一步步走来,卢致远的步伐坚定扎实,走出了一条70后青年法官的自强之路;一步步走去,他的身后洒下一路辉煌,那冲破雾霾的阳光,正在他的前头。(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盼盼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