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立法> 动态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加快农民工养老保险立法
作者:赵志锋   发布时间:2013-08-28 10:41:10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随着第一代农民工逐步迈入老龄,养老问题已越来越凸显。目前第一代农民工普遍存在着“城市无法养老、农村无力养老”的尴尬局面。

    张安东是甘肃省定西市人,今年60岁。从26岁进城打工,30多年来,在兰州市建筑工地上当过小工,卖过水果蔬菜,干过装卸工,直到去年由于年纪大了,加之老伴儿杂病缠身,他只好被迫回家。

    回家后,张安东断了收入来源,但开销却越来越大。“政府每月给我们老两口发60元养老金,但明显不够。”张安东告诉记者,两个人每月一共120元,在农村也只够买油盐交电费,何况老两口还经常生病。  

    现在,他跟老伴儿带着孙子和孙女生活,生活费则全由在青海打工的儿子儿媳负担。但儿子儿媳每个月的工资也不高,因此每月只能收到500元左右的汇款,这些钱基本都花在了孙子们的身上。

    据了解,甘肃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始于2009年。定西市安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马建成说,新农保从年缴费100元到1000元分为10个档次。最低每年缴费100元,按缴费15年计算,参保农民60岁后每月能拿70多元;最高档次年缴费1000元,按缴费15年计算,每月有170多元。

   “由于农民手头紧张,绝大部分选择的是最低那一档,一年交100块钱,60岁以后每年也就领千把块钱。”马建成说。

    记者在靖远县、定西市安定区、环县等地的农村调查中发现,“养儿防老”的观念和“以儿养老”的现象仍占主导,第一代农民工回乡后,年龄渐长,劳动能力慢慢消退,绝大部分还得靠子女赡养度日。

    当“养儿防老”的传统面临着各种挑战时,农民工的养老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参加养老保险来解决,但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较低。

    连日来,记者在兰州市多家建筑工地调查发现,很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超8成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参保意识淡薄,而大部分用人单位为节约用工成本,也不愿为农民工投保。

    49岁的农民工李文生告诉记者:“我们经理说了,买保险工资每月要少近200元,自愿不买的话,这部分钱就发给我们。”听经理这样一说,好多原本打算买养老保险的工友也都不买了。

   “加快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相关立法非常关键。”甘肃律师刘斌民说,政府作为社会保障的最主要的责任主体,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对农民工参加社保的具体方式、付款方式、异地转接方式等,应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规定,并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伯霞表示,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明确的制度规定,以完善全国性的保障体系,避免地区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同时,针对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农民工工作不固定、收入不稳定、流动性大的特点,建立、完善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



来源: 法制网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