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解开“扶老纠结”,须奏“三部曲”
作者:张智全   发布时间:2013-12-10 11:05:48


    近段时间,有关老人摔倒是否应该扶助的话题一直持续发酵。从广东汕头、四川达州连续两起老人摔倒扶助者反被讹诈,到“老外扶摔倒大妈是否遭讹”的争论,让“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助”的尴尬话题再次呈现。尤其是后者,从最初“大妈讹人”,到随后证实“老外无证驾摩确实撞倒大妈且爆粗口”、“当事摄影者向大妈公开致歉”,再到最后“轻微剐蹭索赔1800元算不算讹”,事态发展不但波澜起伏,而且最终真相迥然异同。面对种种乱象,公众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尴尬纠结的上演?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本该理所当然。但时有发生的救助反被讹诈的残酷现实,不得不令人心有余悸,以致老人摔倒是否该不该扶助成了本不该纠结的沉重话题。尽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难以一时准确探明,但我们还是应该扪心自问,到底该如何做才能避免类似的纠结一再发生?如何真正走出“扶助纠结”的困境?就现实语境而言,笔者认为,解开“扶老纠结”,须要奏响媒体理性引导舆论、司法中立公正裁判、释放人性内心善美力量 “三部曲”。

  首先,媒体应理性引导舆论,避免以讹传讹的恶性蔓延。理性是媒体的职业伦理和专业操守,如果缺失,极有可能让舆论误导大众,进而贻害社会。当前,某些媒体在报道老人摔倒事件时,不仅背离客观真实的职业操守,不满足于推波助澜,而且还主动出击,努力在吸人眼球的新、奇、异上下功夫,致使本不复杂的事件真相扑溯迷离,公众只能对道德进行“要么好心没好报”、“要么世上还是好人多”的标签式评判。“老外扶老大妈被讹”一事,媒体抢先在事实判断的前面进行价值判断,结果导致公众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一边倒地对“中国大妈”口诛笔伐。尽管现实中不乏以怨报德的恶行,但也有更多的向善至美。毋庸置疑,任何道德判断和价值取舍,都需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石之上。媒体只有恪守理性的职业操守,摒弃非黑即白的习惯性标签,才能最大程度地还原事实真相,就事论事地释放舆论评判的正能量,确保公众不被误导。

  其次,司法应中立裁判扶老个案,确保扶助者不被冤枉。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对塑造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具有支撑作用。虽然道德的建设不能完全依靠法律,但道德的重塑在某些时候需要法律对过错方进行干预、约束与纠偏。从这种意义上说,司法对扶老个案的中立裁判,是弘扬正气、抑制恶行的有力利器。一旦司法裁判出现偏差,公众只能对向善的道德行为产生迷失的纠结情绪。当年“彭宇案”的处理结果,至今还令公众耿耿于怀,即是明证。有鉴于此,司法在裁判此类个案时,应充分尊重证据,以客观中立的立场,厘清事实真相,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纷争,真正做到既不放过讹诈者,又不冤枉良善者。唯有如此,才能让恶者现形,给好人撑腰,从而让更多的人在正能量的道德取舍面前不再犹豫。

    再次,应积极释放人性内心善美力量,确保社会氛围的良善。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内心的善美,始终是社会健康的灵魂和血肉。没有人性内心的善美,只能导致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善在俯拾之间,恶也在俯拾之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待一个摔倒的老人,每个人内心都应及时作出向善的选择。只有选择人性内心的善美,尊老、敬老、助老的优良传统才能延续,才能薪火传承地被越来越多的人身体力行着。只有释放人性内心善美的力量,才能走出“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樊篱,凝聚继续俯身下去扶起摔倒老人的勇气,公众亦才不再会为是否扶助老人而纠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聚细流,无以汇江河”。解开“扶老纠结”,不可能寄希望毕其功而于一役地实现道德重塑,需要长期点滴的积累和孜孜以求。只有在人与人的俯拾之间,最大程度地释放善美的温度,以人性取代冷漠,以理性替代焦虑,以良法善治确保公平正义,才能从“摔倒”的道德低地上站起来。



责任编辑: 陈文贞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