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案件> 刑事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空壳养殖公司专骗老年人
作者:陈东升 刘晓雯   发布时间:2014-05-16 14:28:46


    一家总部在哈尔滨的养殖公司在绍兴成立了分公司,没有融资权限的公司半年内在绍兴骗取社会资金629万元,5月5日,浙江省绍兴市检察院出庭指控了这起涉嫌集资诈骗的案件。

    办案检察官介绍,这是一起有组织有计划的集资诈骗案件,目标对象都是老年人,137名被害人中,70岁以上的有71人,年龄最大的已经有88岁,老人辛苦积攒的“养老钱”被骗,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137名老人被骗

    2012年12月的一天,69岁的钱大妈像往常一样去楼下的菜市场买菜,有个小伙子塞了一张传单给她,还告诉她没事的时候可以去公司听听课,只要去了就有礼品赠送。

    几天后,闲来无事的钱大妈和老伴想起到这家“大公司”看看。一到公司,市场部总监许涛热情地迎上来接待他们,“我们是哈尔滨某养殖有限公司在绍兴成立的分公司,总公司是国家扶持的企业,享受国家补贴,还和哈尔滨肉联有协议,养的品种猪三个月出栏,销售很好”,许涛详细地给他们做了介绍,还给他们看了制作精美的宣传册,“公司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现在向全社会募集资金,利息要比银行高得多,而且绝对保证安全,利息一月一结……”

    看了一圈后钱大妈和老伴还是将信将疑,许涛就带他们到了董事长“潘总”的办公室,装修豪华的办公室里,“潘总”大老板的派头十足,正式的营业执照等挂在墙上,这下两位老人彻底相信了。

    他们分4次存入该公司42万元人民币,跟财务张春华签订借款合同和收据,约定一年期年息22%。之后,共收到15604元利息。最开始每个月都能按时拿到利息,一直到2013年5月19日。一大早,钱大妈的老伴就来到公司拿利息,没想到公司已经人去楼空,他这才知道被骗了,遂到公安机关报警。

    检察机关经审查查明,该公司以同样的形式,骗取137名被害人共629万元,被害人基本都是60岁以上老年人,被骗金额最少的1万元,最多的42万元。

    空壳公司成立只为敛财

    这家看上去手续齐全,有大老板坐镇,办公场所装修豪华,制作了精良的宣传片和宣传册的公司实际上是个空壳公司。

    总公司哈尔滨某养殖有限公司在2011年3月成立,公司至2012年初就不再实际经营,而2012年11月,该养殖有限公司绍兴分公司成立。该分公司没有任何实际经营活动,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骗取钱财。

    该犯罪团伙内部分工明确,组织严密,设立的绍兴分公司有总经理、市场部总监、财务经理、业务经理、业务员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

    市场部总监许涛、副总监李啟山负责招聘业务经理和业务员,并对业务员进行培训,由业务员到公园、保健品会、菜市场等老年人比较多的场所发传单,以免费旅游、聚餐为由组织老年人到市区酒店、城郊农庄等地开设讲座,专门的讲师孙伟通过夸张宣讲公司获利前景对老年人进行“洗脑”,骗取信任,最后由财务张春华与被害人签订借款合同、收钱、分配及转移赃款。

    为避免留下线索,他们做事小心翼翼,立了很多“规矩”:吸收的资金期限都在半年以上,为的是让资本尽可能固定,延缓暴露速度;公司收钱、发放红利等全部过程都是现金交易,且从来不用电脑做账;公司很多人用的都是假名字,搞活动时从来不拍照和录像;每天下班前,许涛和张春华都会将当天吸收的客户资金的41%以现金方式分掉,其余59%被名义上的全国市场部总经理拿走。

    精心布置维护的骗局一直持续到半年期“借款”到期时,因无力归还本金,许涛、张春华等以外出培训为由集体潜逃,最终却难逃法网。

    绍兴市检察院起诉书指控,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被告人许涛、张春华明知公司无归还能力,为骗取被害人钱款,仍雇佣被告人李啟山、徐兴巧等14人为业务经理和业务员非法集资并约定分成比例,共骗取137名被害人人民币629万元,以支付利息、奖金等方式归还26万元,实际骗得人民币603万元,均应以集资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将择日进行宣判。

    检察官提醒

    涉众型诈骗类犯罪引发社会治理问题须重视

    辛苦积攒半辈子的“养老钱”被骗,对很多被害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承办检察官接待了数次被害人来访,老人们情绪激动,伤心后悔,被骗的钱却无法再收回。

    近期,绍兴市检察机关办理了多起被害人多达上百人的涉众型诈骗犯罪,犯罪分子同样利用老年人心神减弱、戒备心理缺乏等弱点,制造各种花样实施诈骗,极大地侵害了老年人的财产权利。

    检察官提醒,全社会要对预防老年人被侵害的问题予以更多关注,尤其是市场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杜绝犯罪分子利用手中的营业执照作为“通行证”,建立起诈骗公司的“外壳”,实施诈骗行为。切实在立法、司法以及社会治理中应当给予其更多的重视和保护。



来源: 法制网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4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