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路护航 万重安全感
——井冈山法院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纪实 作者:黄兰 发布时间:2012-03-16 09:19:02
巍巍井冈山,一座南方小城静然地依傍着,她安静,她淡然,她包容,她是井冈山市。 信步走在街头,人们的步子是缓慢的,心情是平静的,笑容是恬淡的,因为这座城给人以十足的安全感。 深处其间的江西省井冈山市人民法院,为造就这座安全之城贡献了不菲力量。2011年上半年,该院公众安全感位列吉安市各基层法院第一,全省法院第四。2011年下半年,该院公众安全感满意率再创新高,居全省法院系统首位。 公众安全感是指社会大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及保护程度的综合意识反映。因此,公众安全感可以直观地反映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感受,可以直接检验法院工作成效。 集结多样“草根”法官 守侯一方公平 2011年1月25日上午,法院民二庭庭长袁成勇收到一封来自深圳的陌生来信,打开一看,信里面还夹了6张百元人民币。信里写道:“尊敬的袁庭长:您是好法官,现在我跟儿子都外出打工,为了表示对您的感谢,我特意写了这封信,里面有600元钱,请您收下。”落款处的签名显示,写信人叫李香。收阅来信后,袁成勇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6年前的春节前夕,那时还在执行局工作的他接待了那名叫李香的农村妇女。刚刚离婚的她,只身带着儿子生活却无依无靠,为了孩子,她选择了节前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前夫支付抚养费。袁庭长没有推辞,立即赶往广东找到李香前夫,经过劝说和一系列执行手段的运用,李香的丈夫终于低头“认输”,补交了抚养费并承诺再不拖欠。所有工作的开展,这位老实本份的妇女看在眼里更记在心里,没有过多言语的她想以一种非常朴实的行为向执行法官们表示谢意——给“辛苦费”。袁成勇当即拒绝,并向她阐明法官纪律和法律的严肃性。 袁庭长只是井冈山法院“草根”法官中的一个,因为是基层法院的法官,他们用朴素的“草根”情节,在每一件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沁入人性关怀。正是因为集结了这些多样“草根”法官,才有了群众的有口皆碑;正是因为集结了这些多样“草根”法官,才有了一方平安。 为实现“草根”法官的顺利接力,井冈山法院不断强化公正廉洁意识,在提升队伍素质上不断有新突破。抓好年轻干警的培养和锻炼,不断加强人性化关怀,鼓励其尽快成长。先后招录9公务员,3名干警考取在职研究生,6名干警完成本科学习。全院法官具有法律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8.9%,35岁以下干警占32.7%。充分利用业务学习会、理论研讨会以及庭审观摩、演讲和法律文书制作比赛等方式,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审判业务知识和办案技能。注重发挥审判骨干、先进典型传帮带的作用,积极开展岗位动能大培训活动,不断增强法官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实践技能。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先争优服务月”等服务活动,组织全体党、团员青年走进农村小学和敬老院,用真情与行动为农村学生和孤寡老人献上爱心。 配套多重机制 守护一方平安 2011年12月初,井冈山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与大圣光纤发生抵押权纠纷,承办法官一方面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角度,开辟绿色通道,及时果断地对该重点企业采取了保全措施;另一方面,采取“放水养鱼”的方法,只对其抵押机器设备予以查封,保障了其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维持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取得了切实的法律和社会效果。这是该院扎实推进能动司法的一个剪影。 院长陈井伟表示:“为守护一方平安,法院配套多重机制,充分发挥能动司法职能作用,拓宽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基层群众渠道载体。全体干警践行能动司法理念,改变坐堂问案、闭门审案的传统做法,有效发挥司法的能动性,送法上门、服务上门,真心实意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为提高干警工作效率,建立了无缝化考核通报制度。为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该院将平时考核情况一律实名通报,实现考核过程“透明化”。根据上级工作要求和部门工作职责,以表格形式详细列明各部门工作职责,实现考核内容“规范化”。明确中层以上干部对主管或分管部门和个人出现的工作差错单独进行管理考核,实现工作责任“层级化”和考核人员“无缝化”。 为破解执行难,建立了执行联动工作机制。该院以打造“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为载体,依靠社会力量,建立由27家单位组成的执行联动工作机制,着力健全惩戒体系,强化执行威慑力度。注重反规避执行体系化建设,解决部分案件的执行难问题。稳妥执结了一大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实现了执行案件收结案数量良性循环。2011年,该院被江西省高院评为“全省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 为提高办案质量,建立了精品案件制度。由院长牵头组成案件质量及裁判文书评查小组,对各庭办结的每一起案件及制定的所有法律文书实行每季度评查并进行通报。一年来,案件质量合格率达到100%,裁判文书质量有了根本提高。上诉率、上诉改判和发回重审率均为吉安市基层法院最好水平。实现审判、执行质量效率和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的全面同步,每月汇总生成办案通报,作为审判、执行工作的风向标。根据办案进度,每月定时催办、督办,及时调整办案力量和工作方式,以提高办案效率,确保司法公正。 为司法透明,建立了系统化监督机制。高度重视和依法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刑事审判工作情况,并根据审议意见出台改进措施。注重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联系,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听审、监督执行19案26人次,法院各项工作得到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进一步理解和支持。继续发挥好人民陪审员作用,邀请17名陪审员审理案件292件,人民陪审员参审率近100%。 回应群众多元期待 守卫一方宁静 在井冈山人的心中,井冈山精神已深入骨髓,它与这座城市共成长、同命运。由此,人们对法院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法院能为他们守卫一片宁静的天空。 走进法院,窗明几净、便捷通达的立案大厅是为民司法的最简单体现。该院全面提升便民服务,努力回应群众畅通诉求期待。着力强化立案信访窗口功能建设,配备导诉员,现场解答咨询,配齐大厅和接待室内的便民设施,免费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诉讼指南》。狠抓文明接待各项制度的落实,实施立案引导服务,为当事人起诉、来访提供方便,体现诉讼窗口“制度健全、功能完善、设施齐备、服务到位”的良好形象。坚持源头防控的工作思路,落实领导包案和院长接访制度,努力回应群众对畅通申诉渠道的需求,全力做好涉诉矛盾纠纷排查和应急处置。扎实开展“涉诉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有效化解重点信访积案。2010年以来,共接待群众来访846人(次),处理来信178件,申诉信访秩序良性运转。 2011年初,井冈山市睦村乡河桥村村民李才生因患癌症丧失劳动能力,其女李春艳患心脏病亟待手术治疗,全家八口的生计仅靠女婿一人打工维持。得知以上情况后,该院领导立即整理材料向民政部门反映救助,并最终得到民政局30000元的大病医疗救助。这是法院为民司法的一个缩影,这也是法院积极回应群众为民司法期待的最好诠释。同时法院做好被判缓刑、管制和免予刑事处罚被告人的跟踪回访。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我们在行动”以及“青果援”帮扶活动,共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以及服刑人员子女帮教工作,主动拓宽典型案件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示范作用。2010年以来,该院相继开展“三民新春行”、“走进乡村,贴近乡亲,亲近乡土”、“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服务大提升”等主题实践活动,上街、进企、入校园开展法制宣传40余次,向企业和群众发放司法服务与监督联系卡500余份,走访群众369户,走访企事业单位70余家,积极帮助企业、群众解决涉诉涉法问题。在挂点包村工作中,该院组织8名干警前往睦村乡74户农户家中,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主动征询意见建议。全体党组成员与困难农户结成“一对一”帮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挂点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受到村民的广泛好评。 在审判实践中,井冈山法院强化审判职能,努力回应群众公正司法期待。该院坚持将执法办案作为法院工作的第一要务,依法公正高效办理各类案件。全面推进量刑规范化工作,严把证据关、事实关和法律适用关,做到宽严相济、罪罚相当。尽可能把握一切有利于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结案的积极因素,做好促进当事人双方和解的辨法析理工作,尽量修复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裂痕。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机制,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判决和调解两种基本方式,牢固树立“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方针,进一步完善调解工作流程管理,调解(含撤诉)率维护在70%左右。 据井冈山法院政工科长邹艳群介绍,为努力回应群众司法救助期待,法院全面深化帮扶力度。为确保经济特别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10年以来,该院共对52件63名当事人办理诉讼费减、免、缓手续,共计7.62万元。利用执行救助金,对13件19名执行申请人实行救助,共发放救助金9.5万元。深入拆迁农户、困难当事人家中走访慰问133次,送出慰问金9万余元。 俗话说:酒香还怕巷子深。为扩大舆论效果,法院深入调研广泛宣传,极力满足群众舆论知情期待。为宣传法院在“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2010年以来,全院干警共发表各类调研论文和宣传文章600余篇,且绝大多数在国家级网络、报刊等媒体发表。10余篇论文在全省法院学术征文活动中获奖。 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井冈山法院将继续一路护航,为井冈山人民的安全感建造一个坚实的堡垒,披风挡雨,永不停息。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周翔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