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公分引发的官司
作者:吴昊 发布时间:2012-03-22 14:37:01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当年正因为这句话成就了“六尺巷”。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老城区西南角,小巷长100米,宽2米,鹅卵石路面,巷的一边为“宰相府”张宅,另一边为吴宅。张英及张廷玉父子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连任首辅军机大臣。张英在北京朝廷任职时,安徽桐城的家人和邻居因建房占地闹起纠纷,互不相让。张家人便给当大官的张英写信讲了此事,请他出面干涉。张英看信后,没有倚仗自己官威欺压邻居,而是回信说:“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完,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也深受感动,也将墙退回三尺,两家和好如初。
同样是在安徽省,怀远县褚集乡尤家村的两户村民建房没有主动让出三尺的豁达,产生纠纷,提起民事诉讼,打起行政官司,却在法官的协调下打开了心结,化解了矛盾。 原告与第三人的房屋相邻,原告的房屋在东边,第三人的房屋在西边,2005年春季原告家的房子拆除重建时,与第三人家发生纠纷,原告从自家西山墙向西留0.12米的空地。2010年,位于0.12米空地西边的第三人建房,关于这0.12米空地的归属问题两家又发生纠纷。2011年1月11日原告接到第三人要求自己排除妨碍的民事案件的传票时,才知2010年5月13日乡政府对两家建房的事情作出过处理决定,决定两家并山建房,互不妨碍。原告对乡政府作出的这份建房行政处理决定非常不满,提起行政诉讼。案件受理后,原告情绪激动,多次请求承办法官去现场看看,为了把矛盾化解,为了案结事了,承办法官来到现场。 褚集乡位于怀远县的西北角,承办法官一路颠簸百余里来到现场,一眼望去,两家房子建的非常不和谐。原告的两层白色的房子,第三人的房子红砖外露尚未封顶也未粉刷。房顶用青紫色的雨布盖着,风起时沙沙作响。两家房屋并排,中间却有一条“缝”,地面的距离是0.12米,越往上越窄,两家楼顶的距离只有0.08米。0.12米有多长?是一块红砖的长度,比一个成年男子拳头略宽一点点。 原告见到承办法官,把心里的委屈和不满统统说了出来。法官听完原告的,又顺着指引找到了第三人的家。由于新房子尚未封顶,第三人一家几口人仍住在低矮的两间小房子里,第三人的父母多病,父亲卧床不起。第三人也说出了自己的不满。承办法官先安慰了第三人体弱多病的父母,从情理和法理说明了案件的情况,让第三人一家从心里上得到慰藉。告知当事人法院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好该纠纷,让当事人安心、放心。对当事人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针对邻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认可法院的办案方法、认同法官的办案思路。后来第三人邀请承办法官去新房子看看,原告也一起跟来。打开大门,第三人说这房子已经盖了很久了,至今未封顶。二月的天气仍然很冷,房子盖的高又只是个框架,清冷得很。一行人沿着没有扶手的楼梯上到二层,又上到二层以上的小阁楼上,跨过横七竖八固定雨布的铁丝和木头,小阁楼上的阳台栏杆没有装,阳台只能称为一块空地,一米多宽,距离地面七八米。就这样,承办法官小心翼翼的扶着墙,头伸着往两家中间的巷子望去,第三人强调原告家飞檐上安装的小鸽子的尾巴超出了墙面,伸到了两家中间的巷子的空间。要求原告把小鸽子向自家房顶挪一挪,不要再伸到两家中间的巷子中。经过承办法官的反复协调,原告最后也基本同意这一方案。 承办法官临走时让两家人都再想想,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要从长远考虑。几天以后,原告撤回了行政诉讼,第三人撤回了民事诉讼。承办法官在尊重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协调,让当事人息怒、息诉、走向和解之路,最终达成共识,握手言和。 0.12米将长期存在于原告与第三人的房屋之间,但经过承办法官的耐心、真心、用心的协调,原告和第三人心中的疙瘩的解开,心与心的距离也在缩短。虽然不是每位法官都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和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但法官们却时刻怀着一颗无限忠诚的心,恪守着做人的基本准则。在平凡的工作中,兢兢业业,为审判事业无私地奉献着,春风化雨般的化解着一起起纠纷。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孟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