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北法院活跃着一支法官“文化军”
作者:丁力辛 发布时间:2012-08-14 10:13:38
听说有了《法官组歌》,歌词还是由基层法院的法官创作,记者便先听为快,把组歌中的15首歌曲从头到尾听了一遍:
“‘三个至上’指方向,法官心里亮堂堂……”大合唱《“三个至上”指方向》雄壮有力; “人民为法官安上了翅膀,人民抚育了法官的成长…… ”男女声对唱《人民——法官的爹娘》情真意切; “光荣啊,人民法官,将党的信任、国家的责任担在了肩…… 大合唱唱《光荣啊,人民法官》坚定豪迈; …… 组歌词作者、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董林华告诉记者,他创作《法官组歌》歌词后,不但请了作曲家谱曲,还请了专业演员演唱,他想用这种特殊方式去展现人民法官的精神风貌。 在后来的采访中,记者在河北法院又接触了一些像董林华一样积极投身于法院文化建设并在法院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的法官,于是记者得出这样结论:河北法院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原因之一是,河北法院活跃着一支法官“文化军”。 “沉醉东风月下读” 5月30日,记者在任丘法院参加了由河北法院读书研究会召开的读书经验交流会。在会上介绍读书体会的大都是来自审判一线的法官。在审判任务日益繁重的情况下,他们为什么还要“沉醉东风月下读”?“主观”原因是他们尝到了读书的甜头——“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客观”原因是他们受到了“读书风”的影响——河北三级法院盛行读书风。 2010年4月,河北省法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读书研究会,并在任丘市法院举行挂牌仪式。河北高院院长高勇在书面讲话中号召全省法院:领导带头、干警参与、全员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读书氛围。 河北高院在开展读书方面做出了表率: 院党组每年都确定院领导干部必读的书目,院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精读2-3本书。2010年以来,院党组中心组每年至少召开二次读书体会交流会; 2010年11月,机关团委成立了青年读书研究会。青年读书研究会成立以来,已向全院青年党员、团员推荐20余本图书,先后举办三次读书交流活动。在建党90周年之际,13名青年党员、团员在研读四卷本《中国共产党党史》及《苦难与辉煌》等党史书籍后,精心撰写演讲稿,然后在全院学党史读党史演讲大会上演讲,他们满怀激情讴歌了党的丰功伟绩,表达了人民法官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办公室的读书活动有声又有色:制定《关于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安排意见》,推荐《你在为自己工作》、《礼仪金说》、《国情备忘录》等书目,确定每周四下午为读书时间。每人阅读完一本书后,还要撰写心得。《用平实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筑梦踏实 ,创造幸福人生》、《事不避难 ,勇于担当》、《为自己工作的快乐解读》……一篇篇用“心”撰写的心得不仅表达了干警们的读书感悟,也诠释着干警们的不懈追求和高尚情怀。 在河北高院的影响带动下,全省各级法院兴起了读书风。 今年3月,邢台中院为全市法院干警推荐了《态度决定一切》一书,并要求每位干警都要写出读书心得。5月3日,邢台中院举办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暨“态度决定一切”主题演讲比赛,在初赛、预赛脱颖而出的12名干警登台演讲。“哪怕是一滴水,也要奉献自己,努力汇聚成奔腾的河流;哪怕是一砂一石,也要将满腔热血和无悔的青春献人金色的天平!”“选择了这一神圣的职业就选择了奉献,就选择了付出,所以我没有资格谈什么索取,也没有资格谈什么条件。”这正是法官们对人生的态度。 今年4月,承德县法院为全院干警发了《感恩的心》一书,全院95名干警每人都写了读后感。该院院长刘宗秀告诉记者,过去有的法官不懂得感恩,《感恩的心》一书触动了他们的心灵,有了感恩的心,精神面貌、工作态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采访中,有的法官向记者谈了他们读书的切身体会。 衡水中院立案庭庭长张晓慈爱图书、善写作。她读的比较多的是小说。“我读小说,更多地是为了把握各类人物的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有了这样特殊‘阅历’,我在调解民事案件的时候就能够把握当事人性格和心态。我自2002年从事民事审判工作以来,所办理的案件未出现过涉诉涉访。”“阅读除了带来智慧,更多的是带给我一份内心的沉静,让自己在日渐喧嚣的世界里依然能坚持自我!”这便是张晓慈的切身体会。 内丘县法院城关人民法庭庭长邓国鹏每天早早起床后要读两个小时的书,而且读的多是古典书籍,现在他已把《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书籍背了几遍。古书读多了,他讲起话来也是“文绉绉”的:“‘君子有九思’,其中‘色思温,貌思恭’的意思是待人要温和、谦恭。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做到。”去年初,他主办了由分别起诉的件系列征地补偿款纠纷案件。办案中,他挨家挨户走访农户,躬身倾听农户的意见和呼声。在解决纠纷时,他充分考虑各方当事人利益,做到“一碗水端平”,42件案件全部顺利结案,其中判决1件,调解41件。42户村民拿到征地补偿款后,敲着锣打着鼓将一面写有“依法主持正义,热情为民做主”的锦旗送到了法庭。 “胸有诗书气自华” 如果一定要给予/请给我明月清风/让我和太白举头遥望/让我与东坡把酒相问/千年明月共赏/万里清风同沐……这是石家庄市裕华区法院副院长王惠创作的诗歌《如果一定给予》中的诗句。王惠向记者坦言,她的作文学作品多是有感而发,工作之余搞一些文学创作是对自己文化素养的一种提升。 记者在采访中还接触了一些像王惠一样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法官。 冀州市法院研究室干部白春娥于去年10月参加法院工作后才知道,没有一定文字功底连判决书都写不好,于是她开始了文学创作。“……汲取阳光的力量,平衡天平的两方;效仿阳光的温暖,抚慰百姓的内伤;……在太阳下我们希望,温暖的大地永远安康;在太阳下我们祈祷,幸福的日子源远流长……”这是她创作的诗歌《阳光畅想》的诗句,句句表达了一位年轻法官的志向和理想。 丰宁县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张万里在文学创作方面搞的是“大工程”。他以本院审理的一件刑事案件为素材创作的38万字的长篇小说《枪猎》已在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他创作的网络小说《70年代那场战争》已在网络上公开发表。他正在创作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已经完成13集。他告诉记者,他平时都是利用早晚和双休日时间搞创作,“创作不但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知识,也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 沧州中院研究室主任马光辉与众不同,她从事文学创作主要是为了“愉悦心灵”、“自娱自乐”。她是个“多面手”,诗歌、散文、小说、杂文都写,无论写什么,都是“真诚诉说”和“深情表达”。她持有这样的观点:不是每个人都能“轰轰烈烈”,大部分人只能选择“平凡”,但“平凡”也蕴含着“伟大”,甘为“平凡”、执着“平凡”同样“令人肃然起敬”,于是她创作了散文诗《为平凡喝彩》:“……不要因为你的平凡迷失了你自己,不要因为你的平凡而放弃努力……就让我们做一只萤火虫吧,哪怕就那么一点光亮,也要尽闪微弱的光辉;就让我们做一颗流星吧,哪怕是转瞬即逝,也要再现些许光芒;就让我做一个最平凡最朴实的工作者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蜡炬成灰。为平凡的我喝彩吧!为平凡的你喝彩吧!为所有平凡的人喝彩吧!”多年的文学创作让她受益匪浅她:“写作给了我很多,使我乐于观察,善于思考;使我思维灵敏,思路活跃;使我热爱生活,心态阳光;我心灵愉悦,思想纯洁;使我阳关灿烂,活力无限……”马光辉有一个打算,就是将来把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她说:“心香一瓣,算是我对这个美好世界的回馈。”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这样一种可喜现象,就是有些法院院长在百忙中也拿起创作的笔去抒情咏物、赋志感怀。 在衡水中院院长法院周廷生倡导下,衡水中院于去年11月成立了“阳光文学社”,该市两级法院已有62名文学爱好者报名加入“阳光文学社”。“阳光文学社”充分发挥文学爱好者的聪明才智,用干警们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去弘扬“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去激励广大干警的斗志。周廷生不但担任“阳光文学社”的名誉社长,还带头创作。他创作的杂文《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卷云舒》抚今追昔,直抒胸臆,诠释了人民法官的博大胸怀和美好追求。此文发表后受到好评。“阳光文学社”成立至今已创作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审判故事等上百篇,有些作品除在内刊刊登外,还被新闻媒体采用。 易县法院院长周英民到易县法院工作六年多来先后创作了150多首诗歌和40多篇散文。他创作的《法官情》、法庭之恋》、《我们是大山的脊梁》、《为春天而歌》、《妈妈,不要等我》等诗歌作品,无论是“荡气回肠的咏叹”,还是“见微如著的吟唱”,都真切表达了人民法官对党和人民的的赤诚、对司法事业的挚爱。“诗能言志还能励志,在创作过程中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不断提升;创作出作品后即可以‘自我欣赏’,还可以去感染其他干警;创作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品位’,从而提高了自己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这是周英民的体会。 “笔墨丹青印我心” 《全国法院情景书画摄影展览作品集》最近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打开《全国法院情景书画摄影展览作品集》绘画卷,唐山中院时任宣传处处长王晶明创作的八幅历任最高法院院长油画画像一一展现在记者眼前。记者是个“门外汉”,“品”不出这组作品的“美学价值”,但也看出了一些“门道”:这组作品较好地刻画了每位院长的精神气质,甚至能让人“读”出他们内心深处的自信、坚韧和刚毅;每幅作品都以一定时期的相关历史“片段”为人物背景,如:沈钧儒画像以开国大典为人物主要背景,表明沈钧儒是建国后最高法院第一任院长。又如:董必武画像以庆祝建国后第一部宪法颁布为人物主要背景,展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标志”性进程。人物与背景互为呼应,使这组画像有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在记者眼中,这组画像不仅是时代的缩影,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发展的见证。早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油画系的王晶明告诉记者,他创作这组画像时查阅了大量历史照片和历任院长生平资料,每天一画就是十几个小时,节假日也不休息。由于工作量大,毕业于天津美院的儿子王晨阳也来帮忙。经过五个多月的努力,这组画像终于完成,并在全国法院情景书画摄影展中获得特别奖。 邢台市桥西区法院审判员赵景增是颇有名气的法官书法家,他入选全国法院情景书画摄影展的一幅行书作品就是由最高法院“指定”创作。此幅作品自然天成,潇洒流畅,既有“传统”之法,又显“一家”之风,这也是他数十年临池不辍的结果。赵景增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展并获奖,还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并有多幅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最高法院博物馆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永久收藏。赵景增颇感欣慰的是,自己的”一技之长”不但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尽到了“匹夫”之责,也为法院文化建设的发展付出了“微薄”之力。近年来,赵景增应邀为各级法院创作书法作品达三百幅之多,如今在河北高院审判办公楼悬挂的就有20多幅。 《全国法院情景书画摄影展览作品集》书法卷中,有一幅颇见功力的楷书作品抓住了记者的眼球,作者是曾在河北省围场县法院当了7年法庭庭长的隋海成。隋海成虽然仅有36岁,但已练了28年的书法。他主攻楷书,兼习行、草、篆、隶诸书体。他把研习书法作为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的必要手段,养成了温和、谦逊、沉稳的性格,并把研习书法必须具有的那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精神融入到工作中。为了让他的“一技之长”在法院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承德中院于去年7月将他选调到中院。 如果说王晶明是用色彩“抒情”,赵景增、隋海成是用笔墨“歌唱”,平山县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阎华中则是用光影“诉说”。 打开《全国法院情景书画摄影展览作品集》摄影卷,阎华中拍摄的题为《巡回调解法庭》的一幅纪实性照片特别抢眼。照片“定格”的是该院巡回调解法庭巡回就地办案的一个“自然瞬间”。画面中,审判席上的合议庭成员,原、被告席上的当事人,以及蹲着的、坐着的、站着的旁听者,神态及位置都是那么“顺其自然”。可以断言,阎华中在拍摄时没对拍摄现场进行一丝一毫的“干预”。此幅照片也占足了空间,在摄影卷中是唯一的跨页且独占两页的作品。阎华中酷爱摄影,且已“发烧”二十多年。过去,他多以拍摄风光为主,这些年他把镜头转向了审判第一线。在他看来,宣传法院工作也好,宣传社会主义法制也罢,都离不开“相机”的作用。 在河北法院,也不乏有“一技之长”的“文化团队”,唐山市路北区法院就是其中之一。 唐山市路北区人民法院院长何长柱自幼研习书法,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展获奖。他还酷爱戏曲和古典文学。尝到“文可育人”甜头的何长柱任院长后,提出了“文化治院”的思路,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去影响带动全院干警。今年7月,该院举办第四届书法摄影展,全院有186名干警选送了作品,参展作品多达374幅,其中书法作品139幅,摄影作品235幅。丰富的文化生活既提高了队伍素质又提高了队伍凝聚力。 法官不仅很“铁面”,也很“儒雅”;法院不仅很“严肃”,也很“多彩”。这是记者的感慨。 责任编辑:
力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