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工作通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云南洱源:红旗飘扬人心齐 抗震救灾看今朝
作者:宋文锋   发布时间:2013-03-06 15:04:17


    “3.03”、“13.41”、“5.5”三组看似毫不相关的数字,牵动着亿万人的心,这就是云南洱源“3.03”地震自然灾害,十几万群众受灾,一场人与自然抗争的序幕拉开。

  灾害发生后,云南省洱源县人民法院立即做出响应,召开院党组会议,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抗震救灾先锋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队伍临行之前,院长高忠明专门嘱咐大家:“你们这次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但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积极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保障群众人身及财产安全,也包括你们自身安全,二是安抚好受灾群众,确保救灾工作顺利有序开展。”院长的一番话,一字一句落在救灾干警的心间。

  “我不出去,我的房子没事,你们还是到别家去吧,别在这浪费时间了。”

    “不,阿婆,你家房子墙都裂了,快走吧,我背您。”

    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不由分说背起满头银发的阿婆,一口气来到近一里外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将阿婆安排在帐篷中住下。此时的阿婆不禁流下了热泪,哽咽着说:“阿久,你对我们太好了,你真是我们的亲人啊。”这位背起阿婆的汉子,正是洱源法院执行局局长、刑庭党支部书记李世久。

    憨厚的笑容、朴素的着装,出身农家的李世久深知农民生活的不易,平时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群众热心贴心,他曾在乔后法庭(现搬迁为炼铁中心法庭)工作十一个年头,大家都亲切的喊他“阿久”。乔后镇地处山区,老百姓祖祖辈辈从事农耕,家中最昂贵的财产莫过于耕牛,不少群众担心搬入离家较远的安置点家中无人照看耕牛,财产受到损失,又因部分群众去年遭受“8.06”泥石流灾害,存在消极、恐惧心理,认为没有安全地带,觉得住自家房屋没有太大影响,不愿搬入帐篷,宁愿住在家中。李世久长期在乔后工作,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到达灾区后他和同事便挨家挨户到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群众家中,劝说他们搬进救灾帐篷,于是就有了刚才的一幕。

  时间回到3月4日晚上,一位同事关心的询问审监庭庭长赵卫东,“赵庭长,你不想家吗?”“想啊。”“那你怎么不回去看看,你家不就在乔后吗?你老母亲身体不好,你这个做儿子的应该回去看看呀!”身边的同事似乎都有些着急了。赵卫东笑了笑,说到:“把这些帐篷都搭完再说吧,入夜了,天气该凉了,村里还有许多老人和孩子没有安置呢。”大家看看地上成堆的帐篷包,没有人再说话,只是默默的加快了搭建帐篷的步伐。

  “嘟嘟嘟……”急促的电话声响起,施秀萍暂时放下手中的活,接起了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稚嫩的声音:“妈妈,我怕。你和爸爸都不在家,我要你陪我,我要妈妈。”哭声传了出来,电话这头的施秀萍偷偷擦去眼角的泪水,微笑着对孩子说;“乖,宝贝,你是男子汉,不要哭啊,妈妈在乔后,不能陪你,等你爸爸下班回家陪你好吗?你要听话。”“妈妈,那你看到外婆了吗,我也想她了。”“她……她很好,妈妈现在很忙,记得要听爸爸的话,等妈妈休息又给你打电话。”

    施秀萍的老家就在炼铁乡田心村,位于此次地震的重灾区,进入法院工作后,她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少能抽出时间回家,当救灾队伍经过她家村子时,大家让她先回家看看父母,她紧咬牙关,虽然悄悄回头看着家的方向,但毅然拒绝了大家的要求,毫不犹豫的赶往乔后镇救援。

  这一幕幕似乎不起眼的画面,正是对法院人司法为民情怀最好的诠释,正是成百上千抗震救灾人员的缩影,正是这一个个舍小家为大家的人,忙碌在灾区的每一个角落,争分夺秒的完成抗震救灾任务。在飘扬的红旗下,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信,人心齐泰山移,洱源人民定能战胜这场天灾。



责任编辑: 李亨通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