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检察院> 工作通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领导司机帮人消灾 检察官:此类案件立案侦查少
作者:范天娇 沈显礼   发布时间:2014-03-17 11:18:49


    “小尚是某书记的驾驶员,从给某书记面子的角度讲,能关照的话也应该关照一点。”曾任安徽省马鞍山市建管处总工程师的赵某这样说。

  正是吃透赵某等人的心理,马鞍山市纪委主要领导专职驾驶员尚某利用“为领导开车”的身份,大肆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收受贿赂款。近日,尚某因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而获刑。

  “领导司机”帮人消灾

  今年44岁的尚某是望江县人,在2008年6月至2011年11月期间,聘用为市纪委原主要领导专职驾驶员,后在马鞍山市博望交通运输局工作。

  2010年4月,马鞍山市围屏建安公司与太平建安公司因涉嫌串标受处,两家公司法定代表人通过承揽工程的个体施工者李某找到尚某,请求其出面摆平此事,并允诺会给好处费。尚某接受请托后,找到了负责处理此事的时任市建管处总工程师赵某,表明了身份和来意。在赵某的关照之下,本应被处以严重不良行为记录的两家公司,被改成了一般不良行为记录。事成之后,尚某收了好处费5万元。

  时隔两个月,李某等人挂靠的围屏建安公司又被举报存在违反投标规定的行为。轻车熟路的李某再次向尚某求助,后通过其得到马鞍山市招标采购监督管理局负责处理投诉工作的陆某指点,私下与投诉方协商撤诉,解决此事。尚某又获得好处费7万元。

  看领导面子不敢得罪

  尚某只是一名驾驶员,从哪来的能力摆平这些事?

  “小尚为这件事到我办公室找过我好几次,说他是某书记的驾驶员。实际上我跟小尚并不熟,主要是考虑某书记的面子,才答应尽量关照的……。”赵某说。

  陆某的理由与赵某如出一辙。他也称是为了给老领导的面子,才给尚某出点子。不然的话,肯定是要取消他“亲戚”在这个工程中的中标人资格的。

  “领导专职驾驶员的职责不仅是开好车,还要‘伺候’好领导,帮领导处理很多工作、生活中的琐事,成为领导的亲信。因此,如果他们服务的领导位高权重,对别人工作能够产生影响的话,他们出去请人办事,别人吃不透是不是领导的意思,便不敢得罪。”公诉方博望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告诉记者,有的时候这些驾驶员说的一句话,比其他公职人员还管用。

  领导是否知情影响定罪

  博望区检察院指控,尚某作为市纪委主要领导的专职驾驶员,作为与该领导关系密切的人,其利用该领导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并收受请托人贿赂款共计12万元,数额较大,应当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检察官告诉记者,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有所不同,其犯罪主体范围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以及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而受贿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尚某担任市纪委主要领导的专职驾驶员,并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但与该领导关系的亲密程度远胜于其他普通社会人群。在该领导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利用该领导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请求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帮忙处理请托之事,从而获得请托人的好处费,符合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构成条件。

  法院经审理认为,博望区检察院指控的罪名成立。

  “这起案件中,领导‘身边人’是聘用人员。但即使他是在编人员,若是他自身没有职权,利用是领导的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还是可以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该检察官说,不过,若是领导知情,与“身边人”构成了受贿罪的共犯,定罪就完全不同。

  此类案件立案侦查数量少

  该检察官还指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主体要求是与国家工作人员有关系密切的人,这在法理上还是比较有争议的。目前,这类人囊括了领导身边几乎所有的社会关系,包括同乡、秘书、战友、同学等。但他认为,这应该遵循事后判断原则,要看‘身边人’利用这个关系,是否得到别人的认可。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量刑的数额标准也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该检察官说,因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社会危害性相比直接利用职权受贿要轻,因此在量刑上也较轻。在这起案件中,尚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九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8万元,其违法所得12万元也被依法追缴。

  “其实,这类利用影响力受贿案进入立案侦查的数量很少,这起案件在马鞍山市是首例。这可能由于:一方面顾及到领导的颜面,数额不大的作违纪处理;一方面是受贿行为背着领导暗自操作,在证据收集上很难做到扎实到位。”该检察官说。

  检察官建议,要想管住身边人的手,领导干部要自身行正、廉洁自律;其次,还要建立身边人教育管理规定,规范他们的言行,强调不能插手人事、财政等问题,不能泄密等。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定期对身边人进行考核。具体到领导干部专职司机这一行业,可以结合公车改革,精简司机数量,并制定相应管理细则和惩治措施,让他们回归本职工作,防止其成为“隐形特权人”。



来源: 法制网
责任编辑: 李霄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4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