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文化> 文学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听实话 明实情 办实事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作者:兰靖阳   发布时间:2014-04-14 17:21:06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以一个摄影师的视角,讲述了周恩来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到伯延公社基层调研了四个昼夜的故事。故事情节清晰简洁,叙述朴实无华。虽无激烈的剧情冲突和大制作的电影场景,但对人物言行细致入微的处理,以及演员富有张力的表演,使影片充满内涵,奈人寻味。画面上偏暗色调和富有层次的光影处理,有效的烘托了当时三年自然灾害的时代背景,也映衬出国家领导人走群众路线时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当前我们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三个要点:听实话、明实情、办实事。

    听实话

    听实话首先要分清哪些是实话,哪些是假话。总理初到伯延,先询问公社的干部,干部们有过精心“准备”,说出了一片大好的“形势”。在这些话面前,周总理只简单的说了句“不打扰你们工作了”。可见总理是要听实话的。一路上的所见所感、经济发展的形势、百姓生活的状况在总理的心中自然有杆秤,下基层就是要进一步摸清斤两,弄清根源,没有实话,则失去了调研的意义。其次让群众敢于说实话。听见总理要来调研,公社提前关押了“落后分子”,连落后分子的老婆在被问起丈夫去哪儿了的时候,也只说去了外地。说明群众不敢说实话。面对这种情况总理先说自己来晚了,是自己工作没做好。在给毛主席汇报后,也在广播里告诉大家,毛主席感谢大家。无半点责备之意,打消了基层群众的顾虑,让大敢说真话,能说真话。总理的言行表明,到基层调研目的是了解问题并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只有本着这种为人民服务的心,才能让百姓说出实话。当村民们纷纷将笔记本中记下的意见交给总理时,相信此刻总理的心中是百感交集的,这不仅是人们群众对党的一份份信任,也是一份份希望。

    明实情

    听实话的目的是明实情,摸清实情才能作出正确、科学的决策。这一点,影片通过大量的细节表明总理在明实情上的不遗余力。在老太太家中总理了解到,村民饥饿时只能吃树叶而且引发严重的肠胃问题;在光棍汉家中了解到,人民对公共食堂有意见,公共食堂容易引发多吃多占的问题;在补习夜校里了解到,孩子们吃不饱肚子而逃学,老师因吃不饱肚子而水肿。在田间地头了解到耕作的不易的和干旱雨涝的农业状况。这些实情都是总理亲自走访,广泛倾听、认真观察、参与其中所了解,所体会的。对比时下许走马观花、会议座谈式的调研,影片只用总理的这几个细节就告诉了我们群众路线中如何才能走得脚踏实地,如何才能走进人民心中。

    办实事

    总理走进伯延村,不仅站在国家管理层面了解了政策对基层的影响,更能俯下身为当地群众解决一点一滴急需解决的小问题。当他知道公社缺水,立马从部队调来了一车水;当他知道村民因吃树叶引发肠胃问题,要夫人邓颖超安排寄了相应的药物;当他知道村民在如此贫苦的条件下还多生孩子,是因为妇女缺乏文化知识的时候,在公社组建了妇女学会。更让人感动的是总理见到一贫困村民生了四个孩子,无力抚养,主动收养了最小的孩子。这些事情虽小,但从中也足以看出总理事无巨细、一心为民的情怀。再回想时下许多基层害怕有上级来调研,因为许多调研成了工作检查,查出问题被批评,存在的困难依然还是困难。如果上级每一次调研都能像总理一样,深入基层办实事,为基层解决困难,而不仅仅的查问题追责任,这样的群众路线则更能贴基层干部之心,解基层群众之难。



责任编辑: 李雨霏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4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