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案件> 反腐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黑龙江省原农科院院长受贿案侦破经过
发布时间:2008-08-01 16:27:05


    今年是孙宏进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检察院,从事反贪侦查工作的第10个年头。10周年,是一个值得特别回顾并庆贺的年头。年初,孙宏获得全国优秀反贪侦查员的称号,为这种回顾和庆贺增添了一种特别的必要和意义。

  10年间,孙宏参与查办并主办过很多大案要案,查办黑龙江省农科院原院长张某只是其中的一件。我们希望通过回顾这起案件查办中的几个片段,剖析并展示孙宏自己总结的并在其中充分得以显现的“一名反贪侦查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对孙宏这10年的另一种方式的解读和纪念。

  引子

  机缘偶合

  黑龙江省农科院院长,只是张某原来的一个头衔。此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国内知名农业科学家,在职正厅级干部,都足以让办案人员为之却步踌躇,思虑再三。办这样的案件,对孙宏来说是第一次,对哈尔滨市检察院来说,也是第一次。

  因此,孙宏承认,办这起案件时,真有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唯恐稍有不慎给检察机关带来不良影响。

  这样微妙的办案过程的开始,却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缘所致。

  那是2003年,有人举报农科院下属某研究所财务处原处长许某有贪污受贿嫌疑,孙宏参与查办了这起案件。在提取财务资料并进行调查时,孙宏听一名财务人员说起,在对这个研究所的原所长王某进行离任审计时,发现有两张发票有问题,怀疑“串钱”。

  所谓“串钱”,就是编造假的名目把单位的钱套出来用于其他不可公开又不能入账的用途。

  顺藤摸瓜,对于孙宏这样的老反贪侦查员来说,是常用的策略。而顺藤摸到的瓜往往更甜,也更好摘,因为反贪人员可以在对方尚未觉察时就已经拿到有利的证据。

  就这样,孙宏顺便把王某的案子“捡”了起来。

  一调查,这个王某已经被免职,从研究所所在的哈尔滨市某县已回到哈尔滨居住,就住在省政府后面的一幢红楼里,但具体的门牌号不详。

  这难不倒孙宏。成语里面不是有个词叫“按图索骥”吗,孙宏他们就在大院外守候,把王某堵在了门口。

  “你的发票有毛病。”孙宏的询问单刀直入。

  “你问我钱拿哪去了?总之没放到我兜里。”看上去,王某一点也不慌张。她很快就承认是通过串钱的方式套钱出来,这事研究所只有两个班子成员和一个财务人员知道,但“自己肯定是没问题”。

  没问题那你就说吧。

  “我说出来了,怕你们查不了。”王某反将一军。

  孙宏知道,她说出这句话就意味着心理上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状态。

  “我说了,你们替我保密。你们查不了,以后我在这个单位怎么待下去?”

  绕了半天圈子,其实很简单,那3万多块钱,她分几次送给院长张某了。关键是,她还提供了一盘录音带,带子里的内容是她和张某通电话的记录,这次通话中提到了送钱的事儿。为什么会有这次录音,因为王某行了贿却未能如愿,跟张某耍了个心眼儿。

  就这样,孙宏他们摸到了这个顶着院长头衔的张某。

  一根细藤上摸到了一个大瓜,这不仅让孙宏吃了一惊,也让市检察院领导感到了压力。

  第一个回合

  暗度陈仓

  对于张某,孙宏原来是一无所知。但案子办到了张某头上,就不能不去了解他。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对手,这是孙宏做初查工作时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

  张某任院长多年,荣誉也获得了一大堆,一直有不错的口碑。像这样的人,根据多年办案经验孙宏认识到,不仅会始终行事谨慎,而且有非常敏感的触角。

  接触王某后,孙宏他们又进行了几次外调,名义上仍是在查那个姓许的财务处长,在这个过程中把王某提到的3万余元的外围取证完成了。

  已经有足够的证据对张某正式立案了。在一个早晨的8点,孙宏他们在张某居住的家属区门外等着。

  初查时他已经知道,如果没有特殊事情,每天早上,张某都是走路上班。

  选择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看似平易,但对孙宏他们来说,却有特别的深意。上班路上的匆匆离去,于嫌疑人的家庭和工作单位,都无所惊扰,平静保证了办案的秘密和安全。

  9点,张某已经坐到了讯问室的桌前。

  一上来,就问张某经济上有没有问题,孙宏的提问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

  张某表白自己在经济上没有问题,很诚实地说逢年过节收过几百块钱的礼物,不过超过1000块钱的比较贵重的都退回去了。

  孙宏认真地记录着。

  孙宏提到了王某。

  “我和她没有经济往来,春节时来看过我,东西都给撇出去了。”

  “她会不会诬陷你呢?”

  “她也不会诬陷我。”

  好了,时机到了,孙宏开始给张某放录音,王某提供的录音。

  当王某提到送去的钱款时,张某连连说,退回去,退回去。

  录音时间并不长,也就不到1分钟。

  “是不是你说的话?”孙宏问。

  “是。”张某的回答。

  “是不是收了钱?”

  “收了。”

  “收了多少钱?”

  “1000元。”

  谎话!孙宏并没有驳斥他,而是记录下来。孙宏最不怕的,就是嫌疑人说谎话。在他认为,这些后来被证实为纯粹是谎话连篇的供述,有着特别的作用。

  例如,在查办哈市阿城区人民医院供应科原主任苏某涉嫌受贿的案件时,查到他有一张存单。存单是在哈市香坊区存的,离苏某居住地很远。存单上的字迹也不是苏某的,在存单的底下写有一个“张”字。一查,在与苏某打交道的医药代表里,还真有一个姓张的。传来一问,这存单就是他们办完后交给苏某的。

  于是就这事提讯苏某。

  问:你认不认识张XX?

  答:不认识。

  问:有没有经济往来?

  答:没有。

  问:他欠不欠你的钱?

  答:不欠。

  好了,孙宏拿出那张存单,挡住下面那个“张”字,再问。

  问:这是不是你的?

  答:是。

  问:是不是你自己存的?

  答:是。

  孙宏又把整张存单给他辨认。一般人也就认了,但苏某还在编,说什么这笔钱是张某还他的钱,是张某借他的身份证存的,等等。

  这些谎话,孙宏都会原原本本记录下来。他不需要戳穿对方的谎话,他喜欢把这个机会留给法官。2008年3月,哈尔滨市南岗区法院以受贿罪判处苏某有期徒刑十二年。

  就像现在,张某还在说谎话,但孙宏却不再追问了。

  第二个回合

  欲擒故纵

  不但不问了,而且让张某回去。

  调查就这样结束了吗?看起来,似乎是。又像是说,张某你可以回去了,还做你的院长,还过你原来的生活。事后证明,张某的确恢复了原来的生活,就在那年春节,他还在收受贿赂。

  孙宏并没有闲着,因为他手里又接到了新的线索。哈尔滨市原动力区检察院(注:动力区现已被合并)查办了农科院园艺分院原院长江某涉嫌受贿的案件,为了立功赎罪,他向检察官举报,送了5万块钱给张某。因为事涉厅级干部,线索被移交到了市检察院。

  这又是一个偶然的机缘。

  这条线索从何处查起呢?

  在该园艺分院院长江某被立案查办后时,和他一起“串钱”的包工头已经“猫”起来了。而这个包工头,就是江某向张某行贿5万元的直接经办人。

  寻找一个包工头,有难度。难的是找到他,还不能惊动他,因为嫌疑人跑了,可以通缉,证人跑了,就没有办法了。

  孙宏他们在包工头家门口蹲守了四五天,一直没见到他的踪迹。另一边,通过警方协助,秘密查清了他的社会关系,他的车,他的手机号码等相关信息。

  这一天清早,警方传来消息,这个包工头早上8点多打过电话,由此确定手机使用的方位,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的某个区域。孙宏对着地图,对事先排查到的他在这个区域内的社会关系进行甄别后发现,他的姐姐家就在这个区域。

  孙宏他们紧急出动,直奔他的姐姐家。但是距他开机打电话已经近一个小时了,人还会在吗?

  来到那名包工头的姐姐家,孙宏在门外面看到了那辆车,包工头的车。

  车在,人果然在。

  询问的过程并不曲折,包工头很快就证实了那一天是如何“串钱”的过程。

  好,记录在案。接下去,又该接触张某了。

  不急,我们再看看孙宏还查到了什么。第一,他们秘密调查了张某的银行存款,就在2003年2月份,张某的存单增加了十七八万。包工头江某送5万元钱给张某的事儿,就发生在其中的一天。第二,孙宏查了张某在这一天的活动。这是放春节假的头一天。这一天,农科院的院务记录里,记下了他在这一天干了什么。还有院务记录没记下的,就是他在这天中午11点左右,去存了5万块钱。

  了解了这些拉杂的背景,我们再来看看孙宏的玄机。

  孙宏和张某又在审讯室见面了。这一次,谈的是那5万元钱的事儿。孙宏喜欢直截了当。

  问:5万块钱是哪儿来的?

  答:我爱人给我的。

  在这一点上,张某和他的爱人达成了“共识”:在提审张某的爱人时,她也咬定是自家攒的钱,是她给丈夫张某的钱。

  好,就算是你自家攒的钱,那这一个月内,连续有好几笔,这钱都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不一块存?

  这下,两人的回答就不一致了。

  孙宏暗笑,你串供总有串不到的地方吧。

  你还编,你就继续编吧。等你编不下去的时候,再让你听听这两份口供是多么荒唐,多么可笑。

  有行贿人的证词,有银行的记录,有你们漏洞百出的谎话,就算你不承认,你已经被完整的证据链锁定了。

  乱了,全乱了。是张某的阵脚乱了,是他的方寸乱了。

  孙宏等的就是这时候,现在他可以势如破竹地高歌猛进了。

  (新华社2004年9月13日消息,黑龙江省农科院原院长张某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被哈尔滨市南岗区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记者手记

  无言之境

  我们见到孙宏的那天,也见到了他初入反贪局时的师傅,见到了哈尔滨市反贪局的两位领导。在我们眼里的优秀侦查员孙宏,在他们眼里更像学有所成的子弟,虽然孙宏现在也已经走上领导岗位,担任着侦查二处副处长。

  在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办案往事时,孙宏多次跟我们说,要感谢领导,不仅是因为在办案中遇到压力时少不了来自领导的支持,他反复说起的还有自己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办案经验。

  一个很简单也很重要的道理是,反贪侦查工作,经验很重要。学别人的经验,靠的不是硬搬套路,而是悟性。1998年,孙宏初进检察院时,就是靠跟着处室里的老侦查员们办案,一步步成熟起来的。怎么初查,怎么讯问,该注意什么,这些东西入门容易,能否面对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灵活变化,只能靠自己琢磨,靠在办案中摔打。

  本来我们对于怎样讲好一个反贪侦查员的故事、怎样表现他能谋善断的一面还心存顾虑,但听完孙宏的介绍我们释然了,原来真正让职务犯罪嫌疑人防不胜防的反贪真髓,是无法用文字表述的。真正优秀的侦查员达到的境界,是一种无言之境。

  本来我们也还想挖掘更多孙宏成长中更富有启示意义的细节。但我们最终发现,真正富于普遍价值的,不是一个两个细节,而是那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就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漫长的过程,但并不精彩,对于嗜好阅读波折有趣的故事的读者来说,甚至是冗长和乏味的。我们真正想表达的,却是无法言说的。

  在孙宏身上,还有更多可以感受却无法言传的独有之处。

  那天,谈话间,为孙宏拍照,思路受到影响的孙宏倏然抬头,目光直射过来,冷如利刃。



来源: 检察日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