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工作通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司法便民无止境
——宿城法院创新司法服务工作纪实
作者:朱来宽   发布时间:2011-02-14 15:34:38


    2010年以来,宿迁市宿城区法院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转变坐堂审案的被动司法理念,走下审判台,走到农民群众的家门口,用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最大程度的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把法庭建在群众身边

    积极开展“审判进社区”活动,以“送法”进社区、调解进“家门”、开庭到“村头”等形式,进一步拓展法治宣传的空间。法官走进社区和乡村后,密切与基层组织的联系,在群众中巡回办案,就地调解,把法庭建在群众身边。特别是对于交通事故、社区下岗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享受城市低保人员等生活确实困难的当事人,充分体现对他们的司法人文关怀,确保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

    2010年3月,三棵树乡农民工张兵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不幸被撞伤,导致胸6、7骨折下肢瘫痪。张兵瘫痪后其妻携子离去,家中仅有七旬老母一人相伴伺候,其母亲想通过打官司为儿子讨回公道,可张兵瘫痪无人照顾,上法庭一次来回得一天。听村里人说,在村委会留有法院的联系电话,张大娘就试着请人给埠子法庭打电话,向埠子法庭庭长包政诉说不幸。

    包政听了张大娘的诉说,当天下午驱车10多公里来到张兵的家里,询问了躺在床上的张兵伤情,现场为他办理了立案手续,并为他免除了诉讼费用。该案经过诉讼保全和多次调解,被告赔付了张兵经济损失15万多元,解决了张兵一家的燃眉之急。

让百姓参与案件审理

    在法官进社区和进村入户活动中,该院与基层组织和群众建立起了广泛的诉讼沟通机制。对于涉及社区、乡村群众的民事纠纷,积极邀请基层干部和群众参与诉讼活动,请他们对案件提出裁判意见。

    家住赵庄社区的赵大爷已经75岁高龄。去年6 月,因儿子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生活无着落,万般无奈之下,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请人拨通洋河法庭便民服务联系卡上的电话。没想到的是,洋河法庭庭长朱洋亲自带领法官上门立案。案件受理后,洋河法庭决定将该案放到社区开庭。2010年6月22日上午,该案在赵庄社区开庭。经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程序,在休庭时庭长朱洋将法院印制的征求案件意见表发给社区干部和旁听群众,群众对该案议论纷纷。一位旁听的群众说:“赡养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孝敬父母天经地义。”还有的群众说,“赵大爷一辈含辛茹苦把你养大,到老来你怎能不赡养,将来到你老的时候,就不怕子女效仿?”听了旁听群众的指责后,被告有所醒悟,在随后的法庭调解时,被告彻底认识到了错误,全面履行了赡养义务,父子和好如初。

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对涉及征地补偿、房屋拆迁等案件,立案前主动与行政机关、乡镇街道联系,充分发挥行政优势,化解社会矛盾。该院把指导社区、乡村完善民事调解制度作为法官进社区和进村入户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对接工作,在“案结事了人和”上下功夫。全面加强刑事附带民事调解、行政案件协调、执行案件和解等工作,规范调解程序,提高调解效率,加大考核力度,努力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建立诉讼与非诉相衔接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该院还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劳动争议调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意见。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以“和谐社区、和谐乡镇”共建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强化“诉调对接”工作,加强与基层调解组织的沟通与对接,形成多元合力调解。在社区、乡村形成有效的纠纷调处网络,将调解工作覆盖各类案件,使社区、乡村一些简易的家务纠纷、邻里纠纷不出社区和乡村即能得到妥善处理。并加大行政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调解力度,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矛盾纠纷有效化解。

    由于大量纠纷诉前解决,该院民事案件收案数呈现下降趋势,减轻了法院诉讼压力,促进了法院和谐司法。2010年,该院结案率为100%,审结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争议、人身伤害赔偿及婚姻家庭纠纷等民事案件2850件,民事案件调撤率为46.4%,刑事附近带民事案件调解率为93.75%,执行案件和解率为42.04%,非诉行政执行和解率达到了100%,涉诉信访量大幅下降。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飘雪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