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工作通讯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热血催春杜鹃红 清风暖民云腿香
——云南省宣威市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纪实
作者:张选仁   发布时间:2011-10-12 15:39:46


    地处云南省会滇东北200余公里的乌蒙山脉腹地的宣威市,历史上曾以孙中山之题词“饮和食德”而使宣威火腿名扬中外而成其为云腿之乡,由于阳春三月漫山遍野青松叠翠、杜鹃似火,宣威人又把这里的红杜鹃花命名为宣威市花。为了市花更红,云腿更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宣威市人民法院130余名干警犹如那催春的“布谷鸟”穿梭在6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为这里的147万人民写下了“热血催春杜鹃红,清风暖民云腿香”的和谐诗章。

    司法救助  宣威模式荡起云岭高原暖流

    自2002年以来,宣威市人民法院先后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表彰为“无错案、无超审限、无违法违纪”“三无”法院、“人民满意好法院”,被曲靖市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曲靖市文明单位”,被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记集体三等功一次。被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 “云南省文明单位”。

    鲜红的证书昭示着宣威法院的业绩,但业绩背后却有一个缠绕着全院干警的难题。那就是判决生效执行不了的案件成了干警们的心病,这个问题不解决,鲜红的荣誉证书打了折扣,具有法律威严的判决书丧失了它的价值。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给执行干警下达硬指标,抽调干警参加执行会战。然而有的案件仍然执行不了。究其原因,执行难的原因不仅局限于外部干预,也不仅局限于“老赖”,因为外部干预可以慢慢疏通,“老赖”可以动硬。最难的是有的被执行人没钱,甚至连他们都处在贫困线以下。

    正当宣威法院党组一班人为这事着急之际,2008年7月9日,云南高院院长许前飞带着法官要沉下去的理念来到了宣威法院考察。当他听完宣威法院对宣威法院执行工作因罪犯杀人判处死刑而没有留下遗产可供民事赔偿的执行,出租车驾驶员闯死人逃之夭夭、车主将车出卖、款赔银行而无财产供执行,煤老板因塌方、瓦斯爆炸倒闭而使受害者爬瘫不起时。许院长语调特别沉重的说:“破解执行难”要立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生存权高于财产权。面对当时在场的宣威市委、政府及其宣威市的相关的领导,许院长提议把宣威作为全省司法执行救助机制的试点。

    解难遇得东风来,枯木更盼早逢春。试点就是模式,模式就是形象。既然省高院给这个东风,我们就不能让东风扫兴。在场的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当即表示,由政府拨出50万元先做启动资金,其余由社会各界捐赠。在场的宣威法院领导终于看到了解决执行难的曙光。成立领导小组、与市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汇报衔接,与民政、社保沟通,召开执行局全体干警会议,清查涉诉未执行案件底数,走访被执行救助对象终于拉开了序幕。

    2008年12月14日,宣威市人民政府拨出了五十万元作为执行救助启动资金在宣威市人民法院召开执行救助大会。天气虽然寒冷,但处着拐棍、坐着残疾车、生活接近断炊的当事人似乎又感到了春天的来临。钱虽然不多。五千,三千,142件180余人涉诉特困群体得到了司法救助。当他们接过党和政府的救命钱,雪中炭,他们此时虽然没有作家表达的语言、演讲家的激情,但从他们的眼神、他们的热泪中我们终于看出了他们想表达的是“天大地大没有共产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没有人民政府亲”。

    2009年1月12日,宣威市人民政府邀请社会各界在宣威法院召开了座谈会。就在这次座谈会上,市直各部门、乡镇的领导、厂长、经理、个体户们听了刘建刚院长对前期救助工作的介绍和副市长对下步工作的动员之后,参会的厂长、经理、部门领导、法官、个体户便纷纷跟随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登台捐款,数额达80余万元,其中法院干警捐款就超过3万元。就是这种以党委为领导、政府为主导、法院作推动、民政、社保及其相关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宣威模式”的司法救助机制,得到了云南省委的赞誉,也引起了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央媒体的关注。特别是三月十一日当中央电视台“两会进行时”特别节目主持人忽而联线采访两会云南代表团讨论地的云南高院院长许前飞,忽而联线采访在曲靖的宣威市委书记许玉才,忽而联线采访得益司法救助的宣威市民范廷选。坐在电视机前的宣威人无疑有着一种自豪感,那就是“宣威模式”的“暖流”已在共商国是的两会上“升温”,引起两会代表及其国人瞩目。

    如今,宣威模式已历经了三个春秋。逢年过节、春耕生产等接骨眼上,宣威法院已六批救助267件350人,发放救助金116.89万元。值得欣喜的是2011年9月14日下午,云南省人大、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曲靖中院召开《云南省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条例(草案第六稿)》立法征求意见座谈会,标志着宣威模式的成熟。作为司法执行救助的发源地,147万宣威人民不为之感到自豪。

    三个下沉  百姓称之宣威山高法官近

    司法救助的“宣威模式”已经从云岭高原跨越大江南北。然而,宣威法院党组一班人并没有以此此满足。他们认为,“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三项重点”的落实,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不是简单的开几个动员会就能解决,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实践、去开发。于是宣威法院借助陇县和东营经验,在宣威法院提出了“院长沉下去、庭长沉下去、法官沉下去”的大胆设想。然而要实现“三下沉”,这无疑是对“坐堂问案”模式的一种冲击。面对这种冲击,站在历史的交汇处,难免有人又会出现大浪淘沙。因为宣威法院所辖的区域为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海拔最高点为2868米,最低点海拔为920米,相对高差1948米。碳酸盐岩构成的山体导致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低头深渊丈万千,抬头鳞石插云间;耳闻对面鸡犬叫,车走还得绕两天”更是格宜法庭、乐丰法庭、倘塘法庭所辖区域的写照。比起发达地区和平原地区的法院,法官下沉的成本往往要高出当事人起诉标的的若干倍。因而有人不想付出这种沉重的代价和自己的汗水。然而,宣威市人民法院党组认为只有历经这种大浪淘沙,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才能还原,法官与民众的距离才能缩短。

    如何体现“法官三下沉”?他们把“三明四进六个一”(即“明确巡回审判办案地点,明确巡回审判适用程序,明确巡回审判案件的范围”,“法进农家、法进校园、法进社区、法进工厂”,“一个乡镇街道有一个巡回审判工作站,一个村委会有一名诉讼信息员,一个村委会每年有一次巡回审判、一次执行活动、一次较大影响的法治宣传活动、一次人民调解员培训活动”)摆到了党组和审判委员会的议事日程。几经讨论,“三明四进六个一”成为宣威市“人民法官为人民”的线路图。

    面对巡回办案是司法倒退的悖论,宣威法院党组一班人勇立潮头。院长刘建刚认为坚持人民法官的属性是人民;面对巡回办案是增大司法成本的消极思想,他据理力争,法官为民无成本。几个回合,宣威法院从党组一班人到庭长、最后到法官终于形成共识。于是,以院长为组长、四名副院长为副组长,各部门正职为成员的巡回审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并且班子成员与法庭定点挂钩、分片包干。为了鼓励巡回办案,每件巡回审理的案件补助300元。

    喊在嘴上不如写在纸上,写在纸上不如落实在行动上。为了落实这一行动,刘建刚院长带头出山了。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他亲自审理一起煤矿工伤案件,当倘塘镇党委书记和镇长知道是院长亲临现场审理,就通知各煤矿前来接受法制教育。由于院长亲临现场审理案件感动了双方当事人。原告说,院长几十里路上赶来开庭,算是我的福分,只要接近公平,钱多少点我不会纠缠;被告煤老板说,院长司法为民到井口,这是破天荒的一次,只要不超出原则,多赔偿万把也不要紧。就这样,12万元的工伤赔偿在院长下沉活动中化解了。“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院长能过江,副院长们也能过河。副院长孔令芬虽然是位女性,但她克服与男同志诸多的不便,多次到他所挂钩的落水法庭与法庭法官下乡巡回审判。副院长金永德身体不适,本来应在家中休养,但他怕他所挂钩的法庭拖着法院巡回审判大格局的后腿,也赶到了他所挂钩的田坝法庭与干警们一道深入村寨。

    院长在行动、副院长们也在行动,班子成员在行动,院机关的庭长们也在行动。由于领导带头,庭审开到农村。一个国徽、一条红幅,田埂边、树荫下、病床前、校园内,法官所到之处,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红色亮丽、鲜艳夺目的司法为民画卷,仿佛延安时期的马锡五又重现眼前。看着眼前这幅画卷,一位饱经沧桑的抗美援朝老人激动的手激动的说,“人人都说‘山高皇帝远’,但通过电视剧《苍天》中的马锡五传播之后,我们又领略了‘山高法官近’”。

    红色的画卷,动人的情怀。在二零一零年“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宣威市人民法院以《红色土地国徽红》、《山高法官近》、《三个下沉落实处 法槌回荡山水间》的长篇通讯先后亮相于《曲靖日报》、《云南日报》、《人民法院报》《中国法院网》、《云南法院网》并被多家报刊网站转载。也就在这一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宣威市人民法院为省级文明单位。据巡回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宣威市人民法院二零一零年统计,宣威法院二零一零年巡回办案达823件,占全院所结案件的27%。

    “天不说自高,地不说自厚”,用宣威市人民法院主心骨院长刘建刚的话说“司法为民无止境,还原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我们的路还很漫长……”

    走进民众  三民工程奏响社会管理创新乐章

    法院文化虽然是一种软实力,但凡是审判工作成绩突出的法院必定有优秀先进的法院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宣威法院也不列外。

    法院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为了实现法院文化的公正的功能、昭示公平的功能、崇法的功能、遏制腐败的功能。宣威市人民法院除将其法院的物质外表、法官行为、制度规范、法律格言汇编成册之外还适时组织干警经典演讲、书画摄影、红歌抒怀竞赛。为了让红歌唤起法官的红色记忆,让红歌催发当代法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活力,宣威市人民法院自2009年就推出了“司法为民、司法利民、司法便民”党建三民工程。为了将该工程推向高潮,宣威市人民法院又在党的九十华诞到来之际以党员为民服务月、红歌竞赛为载体开展为党旗增辉活动,从而使宣威这块红色的土地再展红色画卷。

    说宣威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并非全指它的真实颜色,而蕴含的是宣威曾是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毛泽东曾在此留下“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千古绝唱,红军长征中的虎头山战役、拉开云南反蒋序幕的六.六起义、陡沟暴动的先烈热血染红了这方热土。

    红色的基调、高昂的旋律。宣威市人民法院围绕“社会管理创新”把“司法为民、司法利民、司法便民”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旋律。在“司法为民、司法利民、司法便民”三个音节中,他们把“司法为民”当做纲。如何举纲和旋?宣威市人民法院按照原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的“谋事布局一盘棋、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的思路,一是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准确把握党的建设与司法工作关系,党的事业至上永远是人民司法的纲领;二是加强党员队伍作风建设,从院领导、党组成员、部门负责人层层签订执行力建设承诺书,保障个人形象一面旗;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人,保障工作热情一团火。

    为了全院一盘棋,宣威市人民法院的思路是以党建“三会一课”制度为核心,管理中以激励、规范等18项制度作保障;为了个人形象一面旗,根据不同的岗位开展“追星授旗”活动;为了工作热情一团火,宣威法院在“三明四进六个一”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党员为民服务月活动,即以各支部为载体,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党员为民服务月”活动掀起“发扬传统”新高潮。活动以“知其百姓冷暖”为课题,要求法官以赶乡街、送法律、访民情、问民事、贴民心的形式缩短法官与民众距离。通过这一活动,乡街上、田埂边,党员为民服务月活动之处无处不是党旗飘飘、法官与百姓心连心的红色画卷。

    当刑事审判党支部和倘塘法庭的法官走在当年红军长征的路上时,一位八十开外的老农兴奋地说,“对于这种画面,我只经历过两次。一次是小时候,红军也从这里走过,那一次只想着他们是好人,巴不得他们再回来,我也同他们一起走;这一次又见你们法官来,但我老了,不中用了,我只希望你们把红军的旗帜永远高高举起”。当落水法庭党支部组织落水、羊场、田坝法庭的党员、法官到海岱镇乡街送法、田间插秧时,海岱镇党委副书记符旭更是即兴诗起“春风化雨润民心,乡街田间党旗红”。更为欣喜的是在党员为民服务月的序幕拉开之后,离退休党支部也闲不住了,他们也走上街头宣传起法律,解答起百姓提出的问题。

    一面旗树起来了,一团火烧起来了。为了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把党建“三民工程”更进一步推向高潮,宣威市人民法院又开展了“以红歌引路,当时代先锋”的文艺晚会。

    当6月20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人民法官之歌》、《祝福宣威》、《党啊,亲爱的妈妈》、《党旗颂》、《我们走在大路上》、《为了谁》、《走进新时代》的歌声响彻在宣威法院,干警们激动了,家属们也激动了。参加晚会的人大主任肖坤全说,“想不到宣威法院这支队伍除了办铁案、办精案、办和谐案还会唱红歌、颂党恩”。政法委书记王斌说,“据说法院晚会仅演练了一个星期就达到这种效果。通过今天的晚会,我看到了宣威法院的未来。”当离退休党支部唱完“我们走在大路上”,一位退休老党员激动地说,这首歌从小学就唱起,想不到今天又重新登台。通过今天的晚会,我看到了宣威法院始终走在大路上。

    红歌表决心,决心续红歌。用院长刘建刚的话说“为民、利民、便民”是奏好社会管理创新乐章的三个强音符。只有把握好这三个强音符,唱红争先才能体现出她的意义和本质;只有体现出唱红的意义和本质,我们的党建工作才能顺应于民,只有顺应于民,我们才能高唱红歌向未来。

    党建三民工程效果明显。2011年6月25-26日曲靖市法院系统在宣威召开的党建工作推进会上,宣威法院的党建工作又得到了云南省高院、曲靖中院、宣威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量刑规范  刑事审判走向新开端

    为了增强刑事审判工作的透明度,杜绝刑事审判工作中的同罪不同刑、同案不同判造成司法不公之嫌,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简称“量刑规范化改革”作为重要司法改革项目和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的重要内容,宣威市人民法院作为首批改革的试点法院之一,通过两年来的摸索探究,初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根据《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以及《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之规定,宣威市人民法院在未成年犯、未遂犯、自首、立功等14种常见量刑情节对基准刑的调节幅度,选择了常见、多发的交通肇事、故意伤害、抢劫、盗窃、毒品等15种犯罪进行了初探。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估堆式”量刑;从程序方面改变了以往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混为一体的做法。

    作为试点,宣威市人民法院量刑规范化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探:一是完善量刑规范化工作台账,适用量刑规范化程序审理的案件刑庭、少年庭严格按照《宣威市人民法院量刑规范化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到“一案一表一册”,完善痕迹管理,做好基础数据收集工作;二是紧紧围绕“进一步规范刑事审判中的量刑活动,促进量刑的公开、公正、均衡,确保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刑罚裁量的轻重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这一目标和宗旨推进量刑规范化试点工作二积极开展司法创新,针对不同案由的案件,根据适用量刑规范化审理的十五种犯罪从轻、减轻、缓刑等影响量刑的基本情节,创建量刑规范化刑期计算表,每件适用量刑规范化程序审理的案件卷宗内都附有量刑规范化刑期计算表,统一量刑适用原则,增强量刑规范化程序可操作性,也为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提供量刑适用参照依据。三是充分发扬司法民主,重视采纳公诉人、律师、人民陪审员的量刑意见,从而增强了刑事审判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了量刑标准看得见、摸得着。自2009年开展量刑规范化工作以来,按照量刑规范化程序审理刑事案件173件,采纳公诉机关的量刑意见156件,采纳率为90.17%。由于试点初见成效,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把量刑规范化这一重大课题交给了宣威市人民法院。为了不辱使命,宣威市人民法院不惜物力、人力抽调干警组成课题组进行专门调研,待到课题成功,宣威市人民法院将为刑事审判工作的新开端作出不可磨灭的新贡献。

    秋冬会战  重拳出击老赖寒

    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和国家用兵季节,因而李白“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和杜甫“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便成其为秋天行刑和用兵的绝句。历史上的“砍秋头”、“秋后问斩”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云南省宣威市人民法院“秋冬执行会战”却演绎着新的用意,那就是秋天既是“老赖”们有所收获的季节,也应该是他们兑现法律的季节。如果把春耕夏锄对老赖的宽恕即“放水养鱼”当做“昊天积霜露”,那么“秋冬执行会战”便是“正气有肃杀”的法律象征。跟随执行法官现场采访,警灯闪烁之处,既有老赖“雨色秋来寒”的懊丧,更有弱者“风严清江爽”的喜悦。既有“杀鸡也用宰牛刀”的愤慨,也有“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喜悦笑脸。

    执行会战,近些年来几乎年年搞,但这一次的主题与往次不同,那就是这一次的主题重点是“重拳出击治老赖”。

    由于这一次主题突出,执行会战来开序幕当天就打通绿色通道一条,麻将桌上擒获老赖一人,次日就交清拖欠申请人劳务费八万余元。

    良好的开端必然有着良好的结局。执行会战九月六日在北片区拉开序幕之后,落水法庭、羊场法庭、田坝法庭与负责南片区的执行干警紧密配合,不到十天就执行30余件;南片区紧追不舍,格宜法庭在执行局的支持下,仅九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两天就执行9件;9月21日至22日,倘塘、乐丰法庭与执行局北片区执行小组配合,两天执结11件。执行法官出现在哪里,宣传工作就跟到哪里。《人民法院报》、《中国法院网》、《中国法治新闻网》、《光明网(人民法院频道)》、《曲靖日报》先后报道了以《宣威法院秋冬执行会战来开序幕》、《秋冬执行会战飓风起重拳出击老赖寒》、《昊天积霜露 正气有肃杀》、《重拳出击彰显法律威严 和语轻风体现人文关怀》、《执行法官从天降 麻将桌上擒老赖》、《宣威法官:不动产案件不到现场心不甘》《宣威法院制伏“老赖”有后盾》、《“秋冬会战”之飓风吹散弱者愁云》、《法官耐心释法 被告笑脸赔款》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了宣威法院秋冬执行会战的新闻并得到多家法制网和法院网的转载。

    自9月6日拉开执行会战序幕到10月8日止,执行局与六个法庭联动共执行案件149件,其中为弱者打开通道六条、土地回转4件10亩,为申请人挽回经济损失210万元,其中最大一起以读军校为名骗取他人47万元通过变卖房产也得到了执行。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宣威法院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三年来,宣威市人民法院共审结各类案件11562件,结案率为95.3%;执行收案3234件,执行3077件,执结率为95.15%。通过对各类案件的审理执行,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3100万元,从而保障了辖区一方的安宁和谐。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张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