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探索
——江苏省姜堰市张甸镇梅网村加强群众工作调查 作者:姜堰市委办 发布时间:2011-10-14 16:31:16
![]() 2011年7月20日,张甸镇在梅网村召开全镇创新社会管理现场推进会。 江苏省姜堰市张甸镇梅网村位于通南地区北部,总人口1890人,耕地面积1980亩。近年来,该村在加强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连续三年实现“三无一好”,即无越级上访、无刑事案件发生、无计划外生育现象,秸秆禁烧、推广新农保等各项中心工作完成质态良好,多次受到市、镇表彰。作为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薄弱村,梅网村何以在加强群众工作中取得如此成绩?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访了梅网村,发现该村在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具有不少创新有效做法。 “半月谈”:让群众决定村务大事 在张甸镇梅网村,决定村务大事的除了村“两委”外,还有一个常态运行的“第三委”——一个由村民代表组成的“半月谈”议事会。 所谓“半月谈”议事会,就是每半个月一次,由村民代表就群众关心的村“两委”有关决定,现场评议、现场票决。票决时,群众代表一人一票,票决结果作为村“两委”最终决策结果,由村委会负责执行。“半月谈”议事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矛盾、干部作风等各方面,村民只要觉得需要议,都可以作为议事会议题。议事方式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可以根据议事内容增加议事群众代表,有时还可以邀请上级领导或专家参与议事决策。 今年4月,村“两委”将一块闲置厂房及周边约100亩土地,拟出租流转给一客商养鹅。在征求群众意见时,听到两种不同声音,一种是支持,认为可能带动周边农民增收,一种是反对,认为养鹅污染大,影响村民的健康,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最终,村“两委”根据村民要求,召开“半月谈”议事会,由15名群众代表议事定夺。15名代表举手表决,9票反对、6票赞成,此项议案遭否决。 “半月谈”议事会构建了农村党组织领导、群众代表决策、村委会执行的村级社会管理模式。一方面,规范了重大村务决策程序,形成了先党内酝酿、村委讨论,再由村民代表或村民会议决定的决策制度,保证了村“两委”决策的科学民主。另一方面,调动了群众参与乡村管理的积极性,群众代表全程参与村级决策,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促进了干部、群众的互相理解和支持,融洽了基层干群关系。 “社工队”: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 农村群众工作力量比较薄弱,是制约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壮大群众工作力量方面,张甸镇梅网村的一个重要做法是: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该村从各组中选出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有威信的群众“社工”,配合村干部做好群众工作。首批群众“社工”15人,多为各组老党员、退休干部或经济能人。 群众“社工”来自群众,与群众田相近、屋相连,朝夕相处,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在做好群众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四员”作用。一是法制宣传员。通过走门串户,拉拉家常,把有关法律法规和村“两委”中心工作向群众及时宣传到位。二是治安巡逻员。积极参与并组织群众开展治安巡逻,督促做好村“防火、防盗、防事故”措施的落实。三是纠纷调解员。遇有邻里纠纷及时入户调解,利用人缘、地缘、血缘、友缘等关系,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据统计,近年来,梅网村80%以上的矛盾纠纷都是依靠群众“社工”在一线化解的。四是为民办事服务员。村内供电、供水、“一事一议”费收缴等村务,一般由群众“社工”负责。每年汛期,群众“社工”还负责组织抢险队,及时有效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群众“社工”接受村“两委”的管理和考评。每年初与“社工”签订一份责任状,年底考评称职以上给予一天一元补助,实际上是以精神鼓励为主;考评不称职的,由村“两委”限期整改或及时调整“社工”人员。 “群工站”:为群众提供全天候服务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矛盾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和有序化解。为了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方便群众办事,梅网村致力把村部打造成为民服务的群众工作站。通过敞开一扇门,及时受理群众诉求,第一时间疏导群众情绪,从而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控制在萌芽状态。 村干部坚持每天晨会值班制。每个工作日早晨,由村支书负责召集村干部开晨会议事,通报情况,安排在手工作。村干部需要外出办事,村部至少留一个人值班,确保村部每天有人问事、理事、办事,群众24小时都能在村部找到干部。在村部墙上,所有涉及群众的办事程序全部上墙,最大程度地让群众知道怎样办、什么时间办、找谁办,引导群众规范办事、依法办事。 村干部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变“管理型”为“服务型”。每个工作日晨会结束后,村干部分别到挂钩联系组“上门问事”,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及时通报村“两委”会商解决,努力做到矛盾问题“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村干部“上门问事”实行全程代理制,对群众反映的合理民生问题,挂钩村干部一问到底,直至办结。 村“两委”通过切实为民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好感。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不等不靠,通过努力上争和能人资助,先后筹资90万元,修建了7公里村通道,改造了3座危桥,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通过利用闲置资产引进工业企业,发动村民代表带动村民投股养鱼等,让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在村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坚持做好“五保户”、困难家庭的救助工作。村干部真心服务赢得了民心,老百姓对村干部工作也是衷心拥护支持。该村组织新农保,参保率达70%以上,为全镇最高;区域供水需收费每户400元,从发动收缴到收缴完毕,仅用8天时间。其它如秸秆焚烧、大病合作医疗等村中心工作,群众都非常支持,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均居镇前列,2010年该村被评为镇经济工作、党建、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建设、民政工作先进集体。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张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