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临河法院:让老百姓告状不再难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报道之立案信访大厅的一天 作者:王震 陈龙 发布时间:2011-10-31 16:39:54
近年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法院案件数量剧增,2010年该院受理各类案件达到8221件,已连续三年位居全区基层法院受理案件之首。作为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重要方式,临河区法院不断加大立案信访窗口的建设,主动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的司法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辖区群众,减轻了群众的诉讼负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立案庭庭长巫丽娟爽利而自豪地介绍:“简单说,我们就是开展‘民心司法’,是个多种举措协调的系统工程,主要就是立案咨询、信访接待、审前调解这几块。”
便民诉讼想到群众前 2011年10月19日一大早,临河区法院的信访接待大厅门前就已停了不少汽车、电动车、自行车,来打官司、立案的、咨询的,来来往往,有时一个案子会同时来四、五个当事人。立案庭的工作人员说“今天的人不算多,平时我们立案大厅每天要立四五十个案子,接待群众一百多人。” 立案信访接待大厅的大门是从临街的一侧打开的,门口的保安老李说:“安检门、x光安检仪放在门口,群众从这个门出入,一过安检,又安全,又便于管理。”近年来,临河区法院先后投资购买了x光安检仪、安检门、手持安检仪,并安装了门禁系统,把办公区和审判区隔离保障了办事群众和法院工作人员的安全。 大厅里,一位面色黝黑的中年汉子手持一份判决书站在立案窗口前等着立案。他姓边,是一起交通事故案件的当事人,由于被告没履行生效的文书,今天来申请执行。“嗯,和想象的不一样,法官态度真的很好,很热情!”边某严肃认真地说。 在旁边的触摸查询机前,一位老大娘正在不停的按动着屏幕,时不时的还四下张望,立案大厅的书记员小王走上前去:“大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想看看我的案子多会儿开庭。”“大娘,我帮你查吧。”小王熟练的操作着屏幕“您的案子11月9号上午9点在12法庭开庭,我给您写在纸上吧。”“这个东西真方便,这么快就查出来了。” 临河区法院践行便民司法,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都是从这些点点滴滴做起,从群众的角度出发,用心传递司法温暖,把便民、利民、亲民、为民落到实处。 审前调解做在断案前 一位姓唐的年轻人前来立案。他说,生意伙伴欠他5万块钱货款,要了几次都没给,急着用钱,只好到法院告状。“你这个情况比较清楚,是否愿意审前调解?顺利的话比审判快得多,也避免闹僵。”立案法官韩云峰耐心对唐某介绍有关情况。没等立案法官说完,唐某就说:“好、好,原先还不知道有这一说了,挺好。”韩云峰递给唐某一本诉讼指南“你留个电话,这个诉讼指南里有权利、义务告知和办案制度,你认真看看,等我们和对方联系后,再约时间。”听了法官和气的细心交代,立案后,唐某满意地离开。 9点钟,一名中年男子出现在审前调解中心门口,那里原告方的代理人已经在等候,简单确认身份后,调解开始了。男子说他同意调解,又说诉状部分内容不属实。“我不同意说还欠原告7万块钱,我已还过其中的2万块。” 这是一起小额债务纠纷,原、被告双方是生意上的朋友。2011年7月11日,被告向原告借款7万元,约定9月15日还清,并打有借条。被告说当时已还其中的2万元,但未打收条。 “现在双方对5万块的欠款没有争议,争议的就是2万块钱是否已还。原告代理人回去再找原告核实一下这件事,先不说这个,现在对5万元的欠款,双方是甚意见?”“5万块钱今年年底前就还。”“不行,拖欠时间太长。10月底要能还清,就可以不要利息了。”“那就10月底,不付利息。”“那就11月1号以前!我回去再做当事人的工作。”“原告代理人回去落实2万块钱的事儿。说没还的话,就这2万块钱还可以调解或者起诉,被告也可提出相关的证据。5万块钱11月1号之前得还清。”部分调解协议达成了,当事人起身签字。整个调解过程只用了12分钟。“效率挺高的。”顿了顿,他又补充说,“法官如能把这个案件调解好,和原告还可做朋友。” 像这样快速处理民事纠纷,在高景智眼里,早已不再稀奇。作为临河区法院立案庭专职负责审前调解的审判员,他处理类似的简单案件一般都在十几分钟就能搞定。 “只要事实清楚,争议不大,当事人双方同意,就可以审前调解。但如果调解了两三次还调不成,案件就会转到业务庭室。诉前调解讲求的是经济高效,不能耽误太多时间。” 信访接待做在矛盾激化前 进入大门左手边是信访接待室,门口的领导接待告示格外醒目。“本院实行院长、副院长及分管业务的党组成员定期接待制度……”一项一项规定明了全面。办公室里,一台电话,一个杯子,一摞卷宗,一支钢笔,一架老花镜,60岁的信访接待员孔海生办公桌上一直是老几样。 我们都叫他孔书记,以前是临河区法院的纪检书记,退休后返聘回单位,他就满腔热情地当起了信访接待员。不管是信访案件或是群众咨询,他都热情应承,“群众来咨询的事儿,不仅是信访案件,好多事情本来是小事,如果谁也不管,矛盾就怕激化,到时候就不好收拾了,我能帮助解决的就解决点儿。” 孔书记面前有一本翻旧了的信访处理登记册,扼要记录着“办案”信息。今年,他接待了230多位当事人,成功化解信访案件和纠纷40多起。“好多群众要送锦旗,我就说非要送就送给临河法院。我感谢临河法院为我提供这个发挥余热的平台。”孔书记指着房间墙上的锦旗,非常激动。 正说着,一位老汉推门进来,一脸“浓云密布”。原来老汉的四个子女对他不孝,没有别的办法,到法院看看咋办。虽然不是孔书记的职责所在,听了讲述后,仍耐心地给老汉讲解。“子女们的联系电话有没有,把他们叫过来,我给你们调解调解,一家人和和睦睦最好。”“我也不是要他们咋样,他们能尽最基本的义务就行了。”老汉满脸无奈的说。 等了将近1个小时,子女们都到齐了,经细致工作后,子女们终于对老人的赡养达成协议,这时时针已经指向中午12点20分,“下班迟点无所谓,能案结事了我更高兴。”60岁的孔书记笑得像个孩子。 近日,临河区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建设工作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通报表扬,这是该院这项工作继被内蒙古高院授予“全区法院标准化立案大厅”荣誉称号后获得的又一更大的殊荣。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周翔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