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点一滴总关情
——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司法便民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侧记 作者:张智全 发布时间:2012-06-04 14:16:51
司法便民服务一直是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针对辖区地域辽阔、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带来的诉讼难,坚持“一站式”服务,倾情打造便民诉讼网络,不断延伸便民服务,切实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当事人的诉讼难,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您好,请允许我为您服务!”5月10日上午,当前来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立案的当事人王某走进立案大厅时,诉讼服务中心的两名女法官立即迎上前来,热情地为其转交诉讼材料,并帮助其复印相关证件和交纳诉讼费。不到半个小时,便为其办妥了所有手续。在办理立案手续的空隙,法官还为其端上开水。坐着全新的休息座椅,喝着余温袅袅的开水,王某不由感慨万分:“以往立案要跑进跑出多次,现在一次就能办完,法院为我们老百姓打官司想得真周到啊!” “一站式”服务更显为民情 “过去,我们的立案窗口因为设计上的欠缺,当事人立案总是为复印材料和交纳诉讼费多次往返而感到烦恼,自2009年按照‘一站式’服务要求改造后,当事人不出立案大厅就能办妥所有立案手续。”重庆二中院院长孙启福如是告诉笔者。 据介绍,2009年初,重庆二中院投资100余万元,将立案大厅进行了全面改造。改造后,立案大厅面积由700余平方米增至1700余平方米,增幅达143%,其中仅信访区域的面积即达600余平方米,当事人接待室、休息室、庭前调解室等场所一应俱全。走进改造一新的立案信访大厅,笔者看见,以古代法律人物为内容的灯箱,高悬在立案大厅两旁的10个柱子上,巨幅三峡风光画张贴在信访大厅的墙壁,接待室、调解室内有关和谐诉讼的法律格言、名言警句和书画作品,十分醒目,处处洋溢着文明诉讼的浓厚文化氛围。 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庆二中院着力提升“一站式”服务软实力,及时成立诉讼服务中心,将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形象气质佳的女法官充实到诉讼服务中心,组成女子合议庭,充分发挥她们细腻、热情、善做思想疏导工作的优势,确保当事人享受更加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与此同时,该院从细节入手,在立案大厅配备了pos机、高速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录音笔、查询电脑、数码相机等必要设备,全面满足当事人案件查询、材料收转、法官预约、传真收发、费用缴纳等需求,并在立案大厅内和办公楼大门外广场分别设置一台大屏幕显示屏,滚动显示开庭公告和当天开庭信息,升级电子触摸屏查询系统进行,使当事人能够适时查询到更多的案件信息。2010年11月1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前来视察,对此给予充分肯定。 针对多数当事人诉讼知识不足的特点,重庆二中院进一步完善导诉制度,除安排导诉员面对面引导当事人诉讼外,还将有关工作制度、联系人员、联系方式等张贴上墙,免费发放印制精美的诉讼指南,让当事人对诉讼的基本流程和必要的诉讼常识一目了然,有效减少了诉累。2011年8月,来渝视察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工作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对该院为当事人提供“零距离一站式”服务的做法予以高度赞扬。 便民诉讼网络有效解民忧 云阳县长洪镇方家村身患残疾的妇女吴某,至今对重庆二中院的法官上门办案还记忆犹新:为妥善处理自己本没有胜诉希望的离婚上诉案,全国法院办案标兵、该院民一庭庭长兰光华,带领合议庭成员,驱车100余公里,再步行10余里山路,找到吴某所在地的村委,通过协商,在村委和当地政府的协助下,为吴某争取到了享受低保的待遇。吴某深受感动,主动撤回上诉。“以往打官司要到法院跑多趟,现在不用出门就能办好,法官确实为我着想!”吴某和家人及周围群众都竖起大拇指,对法官上门审案的作风赞不绝口。 重庆二中院辖区的许多地方山高路险、交通不便,边远地区当事人来院一趟就需要两三天,如果起诉、庭审、宣判等诉讼活动都在本院机关进行,势必极大增加当事人诉累,甚至使其疲于奔命。不仅直接增大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而且也导致矛盾纠纷难以及时化解,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切实从源头上解决诉讼难,重庆二中院积极探索、完善适合大山区、大农村特点的便民诉讼网落,指导并协助辖区基层法院以人民法庭为依托,在区域中心乡镇设置便民审判站,在各乡镇设置便民联系点,聘请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社干部担任便民诉讼联络员,构建起“庭、站、点、员”四位一体的便民诉讼网落,让当事人不出村落,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目前,辖区9个基层法院的40个人民法庭共设置便民诉讼站58个、便民联系点209个,聘请便民联络员1893名,除紧邻人民法庭周围的村外,每个村至少有一名诉讼联络员,实现了便民诉讼网落的全覆盖。 为充分发挥便民诉讼网络的积极作用,重庆二中院进一步加强巡回办案工作,要求法官尽可能到离双方当事人最近的人民法庭或便民审判站审理案件、送达法律文书。近三年来,该院80%以上的一审民事案件和90%以上的二审案件均在基层开庭审理,每年巡回审判的总里程达80余万公里,“当事人不出乡镇就能打官司”的目标已初步实现。 “以前群众打官司要坐车往返多次,现在依靠便民诉讼网络,当事人可以不出村就办妥所有的手续,同时由于中级法院采取了巡回审判方式,确实方便了诉讼。”全国人大代表、开县长沙镇副镇长张国安对便民诉讼网落、尤其是借助便民诉讼网络开展巡回审判的作用赞赏有加,认为这是解决偏僻乡村群众诉讼困难的有效举措。 “网上平台”让便民服务纵深延伸 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区域经济协作日益密切,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司法服务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重庆二中院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推进“网上平台”建设,将便民服务延伸至虚拟空间。 今年4月12日,一起普通的二审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在重庆二中院开庭审理。与以往不同的是,合议庭成员没有前往便民审判站,双方当事人也没有到重庆二中院,而是坐在当地基层法院视频会议室,通过互联网视频系统远程参加诉讼。“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不仅节约了司法成本,还方便当事人,并惠及了我们代理人。”该案的双方代理人感慨地说。 据介绍,从2010年起,重庆二中院投资近200万元,开通了互联网站,建成了13个高清数字化法庭,实现了庭审活动的网上直播、同步录音录像和内部点播。同时,该院在互连网站上设置了远程法律文书下载、网上立案、网上申诉信访、庭审直播等平台。目前,该院已经开始了网上立案和网上申诉信访及庭审直播等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今后,当事人可以足不出户即可办理立案、申诉等手续,随时通过互联网了解自己案件的相关审判进程,并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视频平台远程参加诉讼活动,诉讼难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司法救助让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重庆二中院院长孙启福说:“我们辖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当事人因无钱交纳诉讼费打不起官司的现象较为普遍。必须始终带着‘根植于人民,回报于人民’的深厚感情,尽量为当事人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救助。” 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重庆二中院在严格执行最高法院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直接关系民生问题的抚育、抚养、赡养、劳动报酬、抚恤、医疗、工伤事故等纠纷案件的司法救助力度,并开通“绿色通道”。凡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的,明确要求在三天内必须审批完毕;凡受救助当事人需要聘请代理人的,协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援助;需要调查取据的,法院依职权主动调查;在审理程序上,凡能适用简易程序的决不适用普通程序,促使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的问题法院工作环节基本得到解决。 与此同时,该院针对部分信访当事人、刑事被害人和申请执行人经济极度困难而上访的情况,为从根本上减少涉诉涉执信访案件,坚持“应救尽救”原则,通过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设立专门的司法救助基金,及时对生活极度困难的弱势群体给予救助。目前,该院初步建成了包括信访救助、执行救助、刑事被害人救助和诉讼费缓、减、免在内的司法救助体系,有效解决了经济困难当事人的燃眉之急。据统计,2011年,该院共为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67万元,占所收诉讼费总额的21.3%,发放执行救助款36.2万元、信访救助款68.86万元;今年前5个月,缓、减、免诉讼费21.5万元,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周翔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