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案件”彰显“大智慧”
作者:程安营 发布时间:2012-08-20 13:42:54
法院调解集法学、心理学、博弈学以及文化底蕴、表达艺术等于一身,对法官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近年来,河南省虞城县人民法院以打造“博学、精思、明断”的法院精神为契机,不断提升法官的综合素质,民事调解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今年截至8月14日,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1062件,审结741件,其中调解撤诉597件,调撤率80.5%。一批调解能手脱颖而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演绎了一个个为民司法的精彩故事。
镜头一:巧用抓阄分割房产 2012年2月,原告孙某向法院起诉与丈夫孙某某离婚。经黄冢人民法庭庭长洪献升法官主持调解,两人对解除婚姻关系均无异议,但是争议的焦点是共同房屋的分配问题,双方都要求分割在集市上的门面房,而且都不同意将房屋折款,调解工作陷入困境,如果要开庭判决,势必会造成一方当事人的不满,案件将面临上诉或上访的风险,只能增加当事人的诉累。 洪献升面对僵局,没有放弃,他想起了全国综治工作先进个人郑勋法官办理的一起抓阄巧分山羊案的案例,当时,两个合伙人为了分割共同购买的14只山羊,闹上法庭,为了给当事人省去评估费用,减少当事人的诉讼负担,郑勋采取抽签、轮流挑拣的方式公平地分割了山羊,获得了当地群众的称赞。 结合本案实际,洪献升制定出将该房产分为东西两部分进行分割的方案,并提出按风俗习惯通过抓阄来决定房屋的分配,原告和被告均认可了这个方案。在具体操作上,当事人进行两次抽签,第一次确定抓阄次序,第二次确定具体房屋部分的归属。最终,原告抽得房屋的西半部分,被告抽得东半部分,双方的争议得到了有效化解。 民间最朴素的纠纷处理方式,在这里,再一次发挥了绝佳的作用。 镜头二:妙用鸡蛋调解鸡蛋案 2010年3月,养鸡专业户祝某按照超市老板黄某的要求,为其开办的便民超市送去了11箱鸡蛋,后因资金紧张,黄某为祝某出具了一张“今欠鸡蛋款1521元”的欠条,并承诺在祝某下次送鸡蛋时一并结清。4月份的一天,当祝某再次为黄某送鸡蛋时,正赶上黄某和几个朋友一起喝酒,祝某提出一次性结清鸡蛋款,黄某没有理会,两人便发生了口角,酒劲正憨的黄某认为自己在朋友面前面子上过不去,多说了几句,两人就此结下了梁子。令人没想到的是,双方后来还因为争执闹到了派出所,导致一千余元的鸡蛋款事件一争便是两年。 2012年3月,祝某向虞城县法院提起诉讼。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民一庭副庭长梁培勤通过几次接触,感觉双方矛盾争执的焦点并不在钱上,而在于面子。多次调解无果后,案件只好开庭,但梁培勤并没有急于下判,认为仍有调解的可能。那天,梁培勤在祝某的养鸡场借了4个新鲜的鸡蛋,并通知双方于“五一节”上午到法院进行调解。节日当天,原、被告如约到庭,梁培勤为每人倒了一杯热茶,并请他们每人吃上两个鸡蛋,看着办公桌上4个煮熟的鸡蛋,祝某这才明白承办法官向其借鸡蛋的良苦用意。因为这些小小的鸡蛋,双方付出了那么多的精力,实在是得不偿失。昔日的两个冤家都低下了头,片刻之后,黄某打电话让家人将鸡蛋款如数送到法院,交到了祝某手中,一起纠纷就此得到了圆满化解。 民一庭法官梁培勤假期巧用4个鸡蛋精心调解了一起争执两年的欠款案,一时被传为佳话。 镜头三:善用录像智断铁锹案 2012年4月,周某与张某为了争执一把铁锹,走进了虞城县法院站集法庭,要让法官给他们断断案。 周某说:“我和张某是对门邻居,因张某家翻盖新房把门口的路弄坏了,我平整路面时把铁锹放在了自己的家门口,后来铁锹就不见了,但在张某家盖房的工地上发现了这把铁锹,可张某却说这把铁锹是他媳妇从娘家借的。” 张某说:“我们家在盖房子,需要工具,媳妇确实从娘家借了几把铁锹,这把铁锹就是其中的一把,周某和我是对门邻居,不但不给帮忙,反而出来惹是生非,实在是让人生气。” 法庭庭长李军在简单了解情况后,先把周、张二人叫到屋里,让他们坐下来,喝杯茶,消消气。随后,他悄悄地吩咐其他工作人员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来几把相似的铁锹,然后与那把铁锹放在一块。最后,又让张某通知岳父家的人来认锹,并把过程录制了下来。 经过辨认,张某岳父家的人不能确定是哪一把铁锹,而周某一眼就把其中的一把认了出来,而且正是双方争执的那把铁锹。张某看了录像之后,认为可能是工人拿错了。李军看到张某态度发生了转变,趁机让张某给周某道个歉,并重申了远亲还不如近邻的朴素道理。 周某也认识到张某家盖房比较忙,工人拿错铁锹也属正常,并立即表示把铁锹借给张某家使用,等盖好房以后再归还,并对张某说:“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言语,咱们还是好邻居。” 从怒气冲冲到握手言和,前后不到一个小时,围观的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法庭办事效率高,这一起铁锹案断得好!” 责任编辑:
纪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