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默默无闻的“老黄牛”汪向荣
作者:王鹏 发布时间:2013-02-19 11:54:00
人物档案:汪向荣,男,汉族,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秦皇岛市中院民二庭副县级审判员。1970年12月入伍,1988年1月调入到秦皇岛市中院工作,1989年正式审理案件,24年来办结各类案件1170多件。2012年,汪向荣同志一审案件调撤率达86%,创全庭最高。
一、认真学习,钻研政治、业务不放松 “庭长,咱十八大报告的单行本啥时间下来呀,得想办法找一本好好学学,新的政策得赶紧掌握,办案方向也好明确。”2012年11月中旬,党的十八大刚闭幕不久,汪向荣就急急忙忙来到庭长张勇武办公室,焦急地催促。熟知老汪性格的张勇武庭长笑着说:“老汪真是个好同志,比年轻人还着急。单行本还没出来呢,出来先给你找一本。” 一个人,不怕最初的起点有多低,就怕慵懒懈怠,固步自封,浑浑噩噩,无所追求。只要不断学习,很多以前走在你前面的人都有可能被超越。回首汪向荣同志走过的道路,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持续积累,不断提高和超越的过程。汪向荣同志15岁参军入伍,初始学历仅是初中,1988年1月调入市中院工作后,他克服重重困难,凭着顽强的自学精神,先后拿到了高中和大专文凭,很快成长为一名业务熟练的法官。老汪同志有一个坚持了几十年的好习惯,那就是记工作日志:每天遇到过哪些事情,解决问题思路是什么,有哪些经验教训,心得体会是什么,他都整理的井井有条。记工作日志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老汪总结说,这个习惯使他受益无穷,特别是从事法院工作后,“工作日志”变成了“办案手记”,很多转瞬即逝的灵感、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感触,都被老汪以文字的形式整理并记录下来。各类案件之间触类旁通,时间久了,老汪面对各类案件时总能做到胸有成竹。和老汪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每年单位发的学习记录本他总是记得满满的,用他的话说:“学习记录,不记录要这本干什么,不就浪费了吗?”这小小的办案笔记,有时候能解决大问题。2011年11月,某县法院遇到一件10年前的旧案上访人,主办法官对当时的情况已经印象模糊,可是按照日期一翻老汪的办案笔记,全部都清清楚楚,县法院的法官及领导都十分感激。中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刘福明曾讲:“人家老汪对自己是有要求的人。”老汪把此视为院领导对自己的肯定,并不断提高。 谈到办案时的自信,他说,办案子其实并不难,多学习、多请教、多总结、多实践,再难的问题都能找到答案。作为一名57岁的老法官,老汪对学习丝毫没有放松,对于办案中遇到的知识产权和电脑之类的新名词,他从来都是不搞清楚绝不罢休。2012年,民二庭在审理一起案件时遇到了电脑原代码等专业性问题,当时已经57岁的汪向荣却对其了如指掌,说起来头头是道,有条不紊,不由得让人啧啧称奇。 二、严谨细致,办案多年无差错 老汪办案从没出过差错,这一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成绩,与他多年形成的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密不可分。 汪向荣同志工作认真在民二庭乃至全院是出了名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一定要“爱岗敬业”。他说,法官的私事儿天大也不是事儿,案子无小事儿,当事人的事儿芝麻大也要比天还大。去年,在审理一件案件时,他刚通知完县里当事人来中院参加案件协调,就接到家里人通知说他妹夫去世了,而且追悼会很快就开。别人都替他着急,副庭长鲍长新劝他赶紧去参加妹夫的追悼会,工作的事儿他顶着。没想到,老汪当天下午走了之后,匆匆参加完妹夫的追悼会,第二天早上七点就来到单位,照常上班。有的二审案件,不需要深入调查,看卷审理就可以了,可老汪为保证案件质量,总是事必躬亲,亲自实地调查了解情况、核实有关证据。这些年,山东、山西、辽宁,哪有案子就去哪里调查,年近60的人了,长途跋涉,从不喊苦。别人劝他不要“一根筋儿”,他说,要想保证案件质量必须一根筋儿。 这些年,老汪在民二庭经历了三任庭长,他不仅从不给领导添麻烦,而且还主动帮庭长分忧解难。2012年市里信访值班,对于老汪这个岁数的人,院里有规定,老同志可以不去。但民二庭人手少,有限的几名法官,有的家有病人,有的孩子面临升学,有的在学习深造,面对窘境老汪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到市联合接访中心值班,而且一去就坚持到底,顶了全程。老汪同志接待群众态度特别好,不仅辨法析理,而且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以至值班结束时当时的带班领导都舍不得他离开。 由于常年超负荷工作,老汪患有严重的的腰肌劳损,去年骑自行车上班时,让一莽撞的小青年晃了一下,从此腰痛更加严重。不久前的一次开庭中,突然加剧的腰疼使老汪的脑门上渗出了黄豆粒般大小的汗珠,在场的人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就在他实在挺不住之际,他突然做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到的举动,他咬着牙对在场的人说,对不起,我请求站着开庭。在接下来近两个小时的庭审过程中,老汪就这样一直站着。这种情况有的当事人还是第一次看到,但庭里的同志都已经对此司空见惯了,在此前他已经坚持站着开了几次庭,书记员和法官们都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些年,民二庭的案子比以前更多、更复杂。有的案子涉案人数众多,实行电脑分案后,同一案由的案子分成好多个,分给老汪的案子,他总是率先调查、取证,写出审理报告,给其他年轻法官提供参照,大家都尊敬地称他为“老汪哥”。多年前,案件评查时强调互查,一名法官和老汪恰巧都是47件,可他的案卷能抱动,老汪的案卷就抱不动了。因为老汪记得比较细,案件前因后果记得明明白白,甚至把证据资料都摘抄下来。 老汪坚持开庭必看卷,他说,只有把案子吃透了,才能心中有数,马虎大意的事儿坚决不能干。由于对案件吃的很透,开庭时有的当事人很多话都说不到点子上,老汪就进行归纳,而且都说到点子上,当事人听后,总是一个劲儿地说:对、对、对,就是这样。其实,老汪的心里还惦着书记员呢,他觉得,当事人只管自己说,不会考虑书记员能不能记下来,如果不归纳,书记员很难跟上当事人的方言语调的语速。关于这一点,给他当过书记员的同志都很佩服和感激老汪。 三、一心为民,服务百姓不居官 从事过基层工作的老汪深知打官司的老百姓不容易,因此,无论自己心境如何,面对当事人时他总是拿出最真诚的态度。老汪认为,法官手中虽然有权力,但绝不能把自己当官儿看,老百姓是衣食父母,对老百姓一定要态度端正,亲切自然。 老汪时时处处为当事人着想,细致周到,令人叹服。每次安排庭审,他都要仔细查看当事人是哪个县的,离法院有多远。离的远的,要考虑到当事人回去,争取安排在上午,不让当事人起早又摸黑。不仅自己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告诉书记员,要求他们也这样做。老汪安排开庭具体时间时也比较灵活,当事人早上九点不能按时赶到的,就安排在十点以后,宁肯法官等当事人,也不让当事人白跑。去年的一次开庭,本来安排在上午9点,可当事人8点50才打来电话,说高速公路堵车了,无法按时到庭了。老汪告诉他不要着急,自己会一直等他。等到上午11点半,当事人终于赶到,那次庭审就从上午11半开到下午两点多才结束。老汪觉得,当事人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及时到庭,应予以理解并提供方便。庭审结束晚,我们无非是晚一会儿吃饭,千万不能把麻烦推给当事人。 2011年,院领导关注过一个确认劳动关系的案件:抚宁县农村一位老太太的老伴儿被某单位的车撞死了,考虑到案件判决要两三年,老太太又身体多病,急需用钱治病,拖延时间长了,企业的赔偿可能还会加重,这对双方都不利。为促进案件尽快解决,老汪不厌其烦十几次去抚宁,反复做双方工作,最终调解结案,老人顺利拿到了补偿款,双方都很满意。 前几天,一位当事人来院里取诉讼材料,到中院门口打电话给老汪,老汪心想:给当事人送出去吧,省得他进来办手续挺麻烦的。于是,就带着书记员到门口给当事人送材料,由于没穿法官制服,当事人不签字,而且要看老汪的工作证。书记员说,法院的人你也不相信,用得着看工作证吗?要不就拿身份证办手续进院里去领取吧。可老汪却耐心地拿出工作证给当事人看,当事人还是不相信,不愿签字。不愿签字就算了,想其他办法吧!老汪就简单的说了这么一句,丝毫没有因当事人的不配合而生气。第二天,这位当事人自己主动来院取走了诉讼材料。 四、严格要求,遵章守纪不松懈 在工作中,老汪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力争使所办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时间检验。老汪认为,作为法官,一定不能有私心,有了私心,案件必然会出问题。违法违纪案件之所以时有发生,多少与个别法官受金钱、人情诱惑有关系。法官一手托着两家甚至多家利益,必须公平公正,依法办案,绝不能有所偏袒。 老汪认为在别人眼里,自己比较“隔色”,比较另类。别人找他办事,他总是直截了当:你的案子只要合理合法,不用找我也给你主持公道;违理违法,找谁也没用。一来二去,他的倔名声就传出去了,大家也没人找他。至于请客吃饭,凡是与案子有关的人,甚至拐弯抹角请他的人,他一概不去。他说,不认识的人不是为了案子谁会找你吃饭?找你吃饭就是为案子,不能办的事儿,去吃的什么饭! 对于当事人的感谢,送锦旗之类的事儿,老汪就更加“另类”,总是一句话就把当事人噎回去:“你别送,啥也别送,如果非要送就送一个能把法院大楼都遮住的锦旗!”当事人一听这话,就再也不会有下文了。对这种事情,老汪有自己的考虑,他认为:民二庭审理的案子劳务官司居多,很多当事人因为工资补助问题诉诸法庭,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要回一些血汗钱,还要跑老远,舟车劳顿送锦旗,这里面的花销、辛苦咱于心何忍。 2009年,汪向荣同志在处理方达公司的案件时,全部73名内退职工中有53人来到法院,情绪激动,场面十分混乱。老汪对他们说,你们中间有财务、有会计,回去把自己的事算明白了,再来看案子怎么办。这些人回去后算了很长时间,觉得算明白了,来到法院。老汪发现还有问题,就憋在屋里亲手仔细核算了整整6天,把问题彻底搞清楚,当事人心服口服,双方都很满意。这时,原先持观望态度没有起诉的30多名内退职工也都要起诉,而且企业和当事人都要求按老汪核算的标准计算。考虑到双方都认可,老汪就提出双方庭外和解,经过不懈努力,案件最终圆满解决,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老汪对当事人态度和气,不仅自己如此,还要求跟他一起工作的同志也如此。书记员李楠跟老汪工作一年多了,在做人做事方面,进步明显,而且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如今已是预备党员。不但李楠是这样,早一些的书记员朱秀丽也是在老汪的影响和推荐下入了党。 老汪默默无闻,从不张扬。2009年,他的办案量在全院排名第三,领导提议给老汪立个三等功。他坚决不同意,非要让给别人。领导劝说他:你办案数量大、质量高,要在全院树个榜样,让别人都这样。一听是为了法院的工作,他才同意接受。但是自打这次以后,立功受奖的事儿他就再也不让别人提,还是要把机会留给别人。 老汪就是这样一“头”默默无闻,不计名利,有时还有点儿“倔”的“老黄牛”。写到这里,笔者不由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诗来:“俯首甘为孺子牛。”愿老汪同志的腰病早日康复! 责任编辑:
李亨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