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姑娘”趣事
作者:杨镇海 发布时间:2013-12-23 16:59:03
我之所以在这里给“小姑娘”加上引号,是因为在我的阅历中,世间存在着两种“小姑娘”,一种名副其实,即真正的女儿家,一种名不副实,男孩子是也。但不管真的“小姑娘”,还是假的“小姑娘”,都在记忆里留下了一些趣事,不把它讲出来,心里竟然有些不痛快。 (一) “小姑娘”,是本地人对女孩子的一贯叫法,称之为重男轻女的表现一点也不为过。但姑娘大了,却不宜再以“小”呼之,否则人家是不高兴的。大约20年前,我就有过这样一次经历。 那时,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按古人的说法,不过是弱冠之年。那年冬天,虽已领着工资却仍旧懵懂的我们因为一件公事的缘故被安排在县城一家宾馆住宿。那家宾馆有两个女服务员,都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正值碧玉年华。谚云:“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因此,在少女们面前,少男们总是快乐而活跃的,何况我们一群人中少男居多,且绝大部分还没有女朋友呢。于是工作之余,与这两个女孩子套近乎,嘴上整天黏糊糊地叫唤“小姑娘”,是大家的一大乐趣。当然,最后并没有谁动真心,因为在大家看来,这两个女孩子虽然漂亮,却没有正式的工作,不宜做女朋友,因为那时的“女朋友”与今天的含义不一样,几乎就是“未婚妻”的代名词,而大部分人对未婚妻的要求,首先便是要有份正式工作,以免成家之后为生活所累,所以最后都无果而终。 不过,那两个女服务员却没有这样“轻浮”。在她们看来,在这帮把她们呼来唤去的少男中,绝对不乏可以托付终身的人,所以,也许就动了真心吧。于是,便时时表现出一副成熟的样子,不苟言笑。对大家叫唤的“小姑娘”,首先她们还不以为意,但最后发现,这个称呼代表着自己还不成熟,而不成熟,就不能找对象,不能向意中人托付终身,于是渐渐生出抵触情绪。当然,这种抵触情绪,只是为她们中意、动心的人而生,本人就没有这样的福气。以致最后,爱开玩笑的小男生再叫“小姑娘”,便会遭到冷遇,没有人回答,叫多了,便会变成这样的白眼:“你叫谁呢,这里没有小姑娘,你要找小姑娘,去别处找吧。”嘿嘿!大家发出尴尬而快乐的笑。 最后,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令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的爱情故事并没有演绎成功,大家都表情平静地离开了宾馆,似乎没有留下任何惆怅。不过,谁知道究竟有没有惆怅的人儿呢?也许,在宾馆的窗帘后面,有一双或者两双眼睛正绝望地目送某个令人钟情的少男呢! 不知当初的“小姑娘”,如今怎么样了。 (二) 名副其实的“小姑娘”因其娇憨可爱,固然会令人生出怜香惜玉之情。而那些名实不符的“小姑娘”,又会给人一种什么感受呢?说实话,也是有趣得很哩! 名实不符的“小姑娘”,其真身自然是男子,准确地说是男孩子,且年龄一般在12岁以下。此类男孩子之所以得此雅号,是因为他们往往有一头女孩般的秀发,在我们这里称为“护毛头”。 按家乡的风俗,男孩子幼时若体弱多病,父母为了他健康成长、祛病消灾,常常在祈祷之后要为他许一些愿,或请巫婆神汉做些法事。据不完全统计,这类事体大约有过关、搭桥、栽花树、剃毛头等等。其中颇多趣味的应该算是“剃毛头”了。 要“剃毛头”,必先“护毛头”。在父母许过愿之后,男孩子就要开始蓄发,一般直到12岁或10岁再剃之。在此期间,男孩子头上的短发渐渐长(zhǎng)长(cháng),男孩子也渐渐出落成女儿相。那些俊美的男孩子,也就变成水灵灵的“小姑娘”了。尽管这也是重男轻女的表现之一,但却颇为有趣:明明是男孩子,为了使之能健康成长,却要让他当几年“女儿”。“护毛头”风行的那些年代,乡间满地“女孩儿”乱窜,让人“安能辨我是雄雌”,倒也不失为一道风景。和我同龄的一个男孩子就是这样一个“另类”,一个长期混迹于一群短发之中的长发。我等一直以“吴幺妹”呼之,其亦从不否认,便一直将其认同为女孩儿了,以致他“剃毛头”至今,我已完全记不清他的模样。如果他真的健康长寿的话,如今也年届不惑了。 在多年的奔波中,当我已渐渐失去对男孩子蓄发做“小姑娘”这一现象的印象时,最近,一个这样的“小姑娘”突然又闯入了我的眼帘。单位聘用了一个女清洁工,整天带着一个女孩儿上班。女孩儿大约四、五岁,眉目还算清秀,头发长而蓬乱。低头不见抬头见,时间长了,与女孩儿相熟,见之即呼“小姑娘”,不想其竟声称:“我不是姑娘,我是儿子。”原来又是一个“护毛头”的。惊异过后,大家颇觉有趣,此后每见便常常故意以“小姑娘”呼之,他也很配合,每次都要大声辩白:“我不是小姑娘,我是儿子!”哈哈,戏之者便放声大笑,声震大楼,直至寰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男女比例有些失调的今天,“护毛头”的男孩也不失为春风中的一朵桃花,带给人们一缕别样的春意。 责任编辑:
陈文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