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路上,为民之情别样浓
作者:区鸿雁 邹玉东 发布时间:2011-08-08 15:55:43
![]()
司法为民,法律殿堂里一个永恒的主题。云南省宣威市人民法院针对辖区山高路陡、人多地广,法庭辐射半径较大的现状,结合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着力开展司法为民工作。一花一世界,这里瓣瓣花朵只为在这个司法为民的春天辉映出别样浓情。
“一个好法官不仅仅是法律学家,还应该是社会学家、民俗学家” ——宣威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刘建刚 妈告女儿侵权,一件既普通又不普通的案件。不就是一件侵权案吗?是普通。双方当事人是母女兼婆媳关系,且年过七旬的母亲起诉、上诉、上访,一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样子,看来又不普通。 原来,原告系宣威某中学的一位退休教师,育有两子,长子游手好闲,沉迷赌博又染上毒瘾,次子智力残缺,需人照料。28年前,原告了解到班上一15岁女孩家境贫寒,兄弟姊妹众多,遂想收养该女孩为养女,解决自己的养老送终后顾之忧。女孩父母欣然同意,双方正式签订了收养协议。共同生活中,养女与长子慢慢萌生恋情,老人起初不同意,后见两孩子感情剪不断,于是顺水推舟来个肥水不流外人田,主持他们操办了婚事。婚后,长子恶习不改,因赌资纠纷将他人打成重伤锒铛入狱,两人的婚姻也就走到了尽头。夫妻关系虽断,母女感情仍存。老人见养女一人又当妈又当爹支撑家庭不易,便主动撮合她与同村一离异男子结为夫妻。养女再婚后与新夫感情颇深,不知不觉中疏远了母亲。母女隔阂越来越深,关系越闹越僵,最终反目成仇。母亲盛怒之下离家出走,过段时间回来时,养女硬是不让母亲进屋居住。有家难回的母亲一纸诉状将女儿告上法庭,要求养女停止侵权,搬离共同居住的自建房屋。 知道刘建刚院长要亲自到当事人家中化解纠纷时,知情者暗中捏了一把汗。大家都知道,当地党委政府、派出所、司法所等多次深入当事人家中做思想工作,但都收效甚微。这次,刘院长去,能解开母女心结吗?刘院长笑了笑说:“不跳一跳,怎么知道摘不到树上的果子?” 车子颠簸在泥泞的路上,刘院长安排当地法庭连同派出所、司法所同志先去做工作。到当事人家中时,母女二人正吵得不可开交。刘院长根本没有上前劝解的意思,自顾自的吸着烟筒。一根烟吸完了,又点燃了第二根。这时,母女俩不吵了,都静静的看着这个一言不发只顾吸烟的客人。刘院长见状,把她俩带到小楼院子里,指着院里的一棵桃树与二人聊起了民风民俗,听得母女二人连连点头。随后,刘院长开始与老人拉起了家常,一会儿聊老人的健康,一会儿问小孙子的学习,气氛逐渐融洽。此时,机灵的法庭工作人员把老人上初中的孙子从学校接了回来。刘院长让孩子坐在两人中间,左边一句“奶奶”,右边一句“妈”,喊得两人心头热热的、软软的。冰释前嫌的时机来了,刘院长鼓励养女跟母亲说说心里话。养女怯怯的喊了一声“妈”,母亲眼泪出来了,养女眼泪出来了,孙子眼泪出来了。多年的争纷折磨着全家人的心灵,这一声“妈”融化了全家人心灵的坚冰,一家人终于和好如初。母女俩达成协议,以后一家人共同居住,一起生活,好好抚养教育孩子。 一名多次参与该案调解的派出所干警说:“为这案子,我们不知跑了多少回,嘴皮子都磨破了,就是说不通。今天刘院长巧抓时机、巧借民俗、巧用纽带,轻松解开了母女的心结,真让大伙开了眼界!” 回来的路上,大家都兴致勃勃的谈论着这事。刘院长说“当个法官不容易,首先得有为民之心、爱民之情;其次,一个法官不仅仅是法律学家,还应该是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一席话,让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只要心中装着老百姓,再冷也要跑,再跑几次都不会觉得累。” ——宣威市人民法院副院长 孔令芬 “我儿子不养我,你们法院不执行,以后我就给你们法院养着啦!”这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拄着拐杖踱进孔令芬副院长办公室嚷着。老人被请坐后,孔令芬给老人倒了一杯水。原来,老人的小儿子认为父亲分家析产不公,拒绝赡养父亲。法院判决后进入执行程序,但老人一直未领到儿子的赡养费。当老人得知孔副院长分管老人所在的落水中心法庭,于是就径直来到了孔副院长的办公室。听取情况介绍后,孔令芬当即拿出200元钱地给老人做暂时生活费,并表示亲自去上门执行,给老人讨个说法。 接下来, 孔令芬向落水法庭的干警一了解,才知道,不是没去执行,而是老人的小儿子和干警们玩起了“躲猫猫”,干警几次直奔他家都扑了个空。 想到当时正是秋收季节,农村人白天多在地里干农活,那就晚上去吧。孔令芬一行到了被执行人家,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正自己做饭吃。问其父母,说地里收包谷还没回来。她就跟小孩聊聊学习、讲讲《孝经》的故事,夜深了,仍不见被执行人的踪影,为了不影响孩子休息,只好收兵。后来才知道,被执行人回到村子,听说法院的人在他家,就在村外守着,等干警们离开了才回家。她知道后笑了“当时怎么就没想到杀他个回马枪呢?” 第一晚扑空,第二晚再去。仍是小孩独自在家,孔令芬仍讲《孝经》故事,仍然没遇到被执行人。不同的是,这次被执行人索性去了亲戚家住了一晚。 再去,小孩也不在家了,邻居说,夫妻俩把孩子送到外婆家,外出打工了。 三个多月过去了,该村的诉讼信息联络员打来电话,说被执行人打工回来了。那几天,正赶上宣威下雪了,孔令芬想都没想就说,“车轮上防滑链条,现在就出发”。有干警提醒,“被执行人所在村子路滑坡陡,加之又是晚上,车子怕是上不去。” “车子上不去,就脚走。”正如干警预料那样,还没进村,车子就上不去了。下了车,一行人迎着凛冽寒风,一步一滑的向被执行人家走去。一个多小时,到了,进了门,看着被执行人惊愕的样子,她说“没想到吧?我们会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时间来你家吧?”被执行人耷拉着脑袋一言不发,他妻子不声不响的走进房间,拿出2000元钱递给丈夫说“这事躲不过去了,再说,娃娃都跟我们讲孝敬老人的故事了,我们老了也要娃娃养啊”丈夫拿着钱,愣了愣说,“法官,我以前总是怪我爹分家不公,对我们偏心。出去这段时间,你们跟我娃娃讲的故事老在我脑海里转,我想通一些了。更想不到的是,天气这么冷,我们前脚才到家,你们后脚跟着就到了。养我爹的钱我出,我亲手交给他,我还要接他来跟我们一起住。”老人用颤抖的手接过钱,抽出200元,把其余的还给儿子说,“我要的就是跟你们住,跟你们吃,跟你们在一起说说话,钱我还要了干什么呢?”接着,把抽出的200元递给孔令芬副院长说“法官,还你的钱。不知该怎么谢你们,害你们跑了这么多次,天气又冷”。“老人家,看着你们一家人和好了,我们心里高兴,这钱就算是法院送给你的了。”随后把钱摁回老人手中。 走在回来的路上,干警小李说,“这趟没白跑,咋就觉得不那么冷、不那么累了。” 孔令芬笑着说:“其实,只要心中装着老百姓,再冷也要跑,再跑几次都不会觉得累。” “法官应该以人为本,倾注爱心,只有心中有当事人,当事人才会信你服你。”——宣威市人民法院执行法官 “他们不搬出去,这旧房子就拆不了,旧房子拆不了,新房子就盖不起来。三年来了,我们实在是想不出其他办法了,只有找法院了。” 曲靖某集团有限公司宣威分公司经理来到法院焦急的诉说着。 原来,宣威分公司小区2007年经鉴定属危房。2007年5月21日,分公司与该小区的所有住户经协商签订《拆迁安置协议书》,约定小区所有住户限期搬离住房,由公司对房屋进行拆迁后实行分批建设。协议订立后,绝大多数住户履行协议,搬离该小区。但有四住户拒绝搬离,一直继续居住,导致公司正常拆迁工作无法开展。在此期间,公司与四住户进行多次协商,街道管委会也做了无数次的调解,尽管磨破了嘴皮子,但每一次都是无功而返。四住户俨然成了拆迁的绊脚石,同事眼中的钉子户。看着时间一天天的流逝,拆迁工作就此搁浅,宣威分公司想到了最后的救济方式,到法院起诉。 宣威法院立案后,认为拆迁工作迫在眉睫,效率就是生命,决定由速裁庭前去化解矛盾。速裁庭面对着棘手的案子,研究办案方案后,立即分头前去了解四被告不愿搬离的原因。经过充分调查,得知四被告经济比较困难,对新建房屋超过被拆迁房平方的购房款没有承受能力,加之邻里说三道四,心里很是抵触,前去做工作的人,话不投机就被骂得灰溜溜的走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案情后,速裁庭对症下药,开出的方子是心理诊治。 之前公司、街道做工作都是单独谈话,分头击破。这次,速裁庭把另外三家人集中到四家人中最有威信的一家中倾听他们的想法、意见,并认真做好记录。当事人提无理要求也好,发火耍狠也罢,不反驳,不抬杠,只是用心听。第一天听完了,走人。第二天不去,让当事人冷一冷。第三天,去了,谈百姓是衣食父母,谈谈邻里关系处理……直等到当事人主动提出搬迁的事情,才有的放矢的从法、理、情三方面进行说服教育,看到四被告有所心动,趁机提出了解决他们困难的方案及案件的调解意见,四被告反复考虑后同意了,其中两户表示,愿意当天就搬离;另外两住户表示5日内搬离。从立案到结案,到四住户全部搬离住房,就用了9天时间,速裁庭高效化解了三年来横亘在公司面前的难题。 “我们知道官司能赢,但想不到仅用了9天时间,这效率,真是太想不到了。”宣威分公司经理握住法官的手激动的说。 “这官司我们也没输,因为法院的法官理解我们,尊重我们,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急,帮我们解决了实际问题。”其中一个被告坦诚的说。 “法官应该以人为本,倾注爱心,只有心中有当事人,当事人才会信你服你。”承办法官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很多,它只是宣威法院“为民司法”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但正是这一朵朵的浪花组成了滚滚向前的法治波涛。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张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