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律实务> 民商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新形势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工作的思考
作者:邱云霞 黄继英   发布时间:2011-09-07 10:22:02


    近几年来,云南省河口县法院受理侵犯财产性、侵犯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等暴力性犯罪刑事案件呈上升趋势,影响着河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笔者以河口法院近三年常发案件为例,浅析犯罪成因,以及提出维护河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的拙建。

    关键词:边疆  社会  稳定

    2007年至2010年,河口县法院共收刑事案307件。其中:侵犯财产137件,占案件总数的44.6%,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危害公共安全,走私、贩卖、运输毒品等危害公共安全,暴力性犯罪共计124件,占案件总数的40.4%,扰乱市场秩序、妨害国(边)境管理、渎职、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等犯罪,总计25件,占案件总数的8.1%,其他性质的案件21件,占案件总数的6.8%。新形势下,犯罪人员年龄年轻化,犯罪手段花样翻新,多罪糅合,层出不穷。河口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特殊的行政区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民推进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在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的过程中,河口边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稳定,对维护国家统一、确保领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有着致关重要作用。

    一、河口县边疆少数民族致罪的原因

    (一)河口特殊的地理环境

    河口县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与越南老街省山水相连。有国土面积1332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93公里,是国家级一类开放口岸,由于河口有利的地理位置也给偷越国(边)境犯罪分子可趁之机,形成经河口,以越南为跳板,偷渡到东南亚发达国家的偷渡路线。世界上最大的鸦片生产地区是“金新月”和“金三角”,这些地区的毒品犯罪分子借我国云南省为通道,通过海路或陆路向我国境内输入毒品。据我国海关统计,在查获的毒品中,40%左右来自“金三角”,45%左右来自“金新月”,河口也是毒品一条通道,在这样复杂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也给拉帮结派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和贩卖、运输、吸食毒品造就的条件,导致盗窃、抢劫、涉毒、卖淫等恶性犯罪活动滋生、蔓延。

    (二)历史背景

    河口县共有瑶、苗、壮、傣、彝、布依族等24个民族10万多人,其中主要是以瑶族为主,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杂住区。1893年10月,法国侵略者占领越南河内,河口成为法帝国主义打开中国西南的门户,也是法国向个旧开采和运输锡矿的一个主要通道。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大,历史背景复杂,再加上河口地处边境。一些农户存有猎枪、火药枪,90年代初至今,河口县政府颁布了上缴枪支的公告和要求,收缴了大部份枪支弹药。但由于河口属山区,少数民族杂居,加之宣传不到位,一些少数民族自制猎枪、火药枪,导致过失致人死亡、重伤发生。

    烟草是国家专卖品,也是云南省产业支柱之一,但是由于烟草的巨大利润刺激了犯罪人铤而走险,近几年非法经营烟叶的案件呈上升趋势。

    (三)经济原因

    经济利益多元化,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容易刺激个人私欲膨胀,引起经济犯罪,导致如盗窃、抢劫、诈骗、贪污、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案件上升。我国从大锅饭向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转变,好的制度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由于多种原因,贫富差距也在加大。河口地处山区,主要以种植橡胶、香蕉和菠萝为主,但是经济作物单一,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等问题,也阻碍经济发展。河口与越南仅有一河之隔,利用有利地理位置和机遇,少部分商人经营边境贸易,先富起来。但是在边境贸易中,中越贸易主要是以化肥、矿产为主,还有一些季度性较强的水果贸易。在2007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国家对进出口化肥关税调整以及2011年中越南海争端的影响下,边境贸易呈现下降趋势。总的来说,河口经济相对落后和贫穷,贫富差距也较大,特别城市与农村贫富差距大。

    (四)社会文化原因

    中国经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各个地区的文化底蕴也不一样,河口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19世纪以前都与外界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并且糅杂着殖民文化影响,这就与内地和沿海地区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河口地处山区和半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环境相对较差。河口居民大部份是从两广、湖南、四川等地来的外地人及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杂居区,人口流动性,对学习文化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到目前为止,村寨还存在较多文盲和半文盲。河口本地受着殖民主义文化的影响,人的价值观和信仰即存在平等和自由,也存在私利和等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不良文化的传播,也是犯罪高发的诱因。信息和社会的多元化,加快了社会信息传播速度,一些影视作品大肆宣扬暴力犯罪和暴力情节,黄色、淫秽作品等不良文化也在边疆少数民族流行开来,导致如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滋生。

    (五)社会原因

    工业化、社会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生活复杂化,削弱了传统约束力,家庭关系松散,人际关系淡薄。社会规范功能缺陷和社会体制不完善,诱发了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腐败犯罪。失业人数增加也是犯罪增多的原因,虽然国家制定了不少政策减少失业率,但是没有根本解决失业。失业不仅造成贫富差距加大,也给家庭造成了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少部分人长期无业,无经济收入,受到社会抛充和歧视。河口外来人口较多,流动性较强,民族成分复杂,宗教影响深厚,文化多样性突出。河口四个农场长期属于云南省农垦总局管理,虽然从2011年改为河口县接管,但长期分开管理,导致人际关系淡薄,管理体制相对不完善,也是河口不稳定的成因之一。

    (六)难民问题

    1979年代自卫反击战后,在河口聚集成千上万的难民,形成大南溪、桥头、南屏三大难民区。难民进入河口时,由于当时的人口数量少,划定的土地不多,经过这二十多年,难民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为此,难民每年都必须租千余亩土地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需要。

    现在难民虽然是办理了区域性的身份证,但是文化程度较低,也没有国籍、没有户口,制约着难民外出打工,只能在家务农。其中部分难民无经济来源,只有靠偷、抢、拐骗生活,有的难民还与社会上一些恶势力、越南的不法分子相互勾结,盗卖牛马、拐卖人口、贩运毒品、枪械等。难民之间、难民与周边群众、难民与农场职工之间经常发生一些纠纷、打架斗殴。特别是吸毒问题更是严重,由于吸毒而引发的刑事犯罪案增多,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造成人口素质退化、劳动生产力退化等问题。

    二、新形势下如何维护河口边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稳定

    (一)加强对自制枪支收缴工作,预防毒品犯罪

    对全县再次进行对村民自制的猎枪和火药枪支收缴工作,对自愿上缴枪支的人员,免予刑事处罚。对毒品犯罪,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采取以村寨、社区自愿组成联防队的联防预防方式。加强宣传制、贩、吸、买卖毒品的危害教育,成立吸毒人员的帮教组织,进行帮教工作。

    (二)努力发展经济,加强财源建设

    马克思曾说过:“贫穷是人体和灵魂最剧烈的毒药,是一切不人道和反社会情感产生的根源,哪里有贫穷哪里就不可能有爱和友情”。由于河口工业基础差,农牧业基础脆弱,产业结构单一,导致河口县政府财力极为有限。河口需顺应财政体制的要求和产业结构的导向,从民族地方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财政自治权,加强财源建设,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梯次分明,布局均衡,有地方特色的多元主体的新型财源建设机制,从而建立河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稳定高效财源体系。这就要求发展基础性农业,引进外资发展工业,推动第三产业(如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抓住河口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区连接处和滇越国际大通道的咽喉要点,推动河口在“桥头堡”建设。

    (三)净化文化市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加强对网吧及娱乐场所监督检查工作,限制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积极经常性整顿文化市场,为河口人民提供健康的文化产品。正确引导宗教信仰和加强素质教育,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努力营造家庭和睦的氛围。提高教师教育素质,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可以在社区和学校多增加一些普法教育工作点,进行青少年的普法教育。成立社区心理咨询服务点,定期定时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

    (四)缩小贫富差距,严惩职务犯罪

    利用国家税收政策缓解贫富分化,加大对贫困人员的经济扶持,以及农业技术指导,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吸收外来资金投入,增加就业人数,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监督体系,加大监督力量,特别加强社会监督,预防职务犯罪。

    (五)规范难民管理工作机制

    实行难民移民到土地相对来说比较多、人口比较少的地方,这样不但解决了难民的土地问题,也缓解了由此带来的河口社会治安问题。

    对难民的管理可以采用我国村镇管理村民的方式,选用难民中有威望的人来担任调解员,划片实行负责制,每年给予一定的补助,实行难民民主选举生产,自己管理自己。上级部门监督管理,但首先要解决相关的管理经费,加大对难民的投入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难民的管理、生产和生活问题。

    (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施普法教育,预防犯罪

    法律意识淡薄,思想狭隘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化强理想信念教育。孩子们最富于理想,最有雄心壮志,在生活中要逐步引导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预防青少年犯罪。理想信念也可以从根本上培养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而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加大普法教育力度,不要流于形式,要把普法落到实处,每年年初制定普法计划,政府保障充足经费。有计划、定时的、经常性的下乡走村串寨宣传教育,以常发案例和典型案例为普法教育的重点,有计划、有目的走一村一寨教育一片,真正的把普法教育落到实处。让习惯“坐堂问案”的法官在必要的时候走下法台,走村串寨,做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局面。

    在新形势下,努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关键,以监督为保证,净化社会风气,减少犯罪率,塑造良好政府、使人民群众树立信心,减少对政府的对立面。党风、政风决定社会风气,从严治党,并树立新风尚、新形象,使社会成员学有榜样,赶有方向,逐步达到社会正气蔚然成风的良好状态。

    (作者单位:云南省河口县人民法院)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责任编辑: 张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2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