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法院> 法官风采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扎根基层27年的“草根法官”
——记河南省宁陵县人民法院张弓人民法庭审判员罗合性
作者:张文洁   发布时间:2014-10-24 11:50:58


    1955年6月罗合性同志出生在河南省宁陵县黄岗镇的一个小乡村。自1987年3月调至宁陵县法院工作以来,历任书记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现任宁陵县人民法院张弓人民法庭的审判员。在基层法庭从事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从1987年3月至今,扎根基层27年。工作单位从黄岗人民法庭——张弓人民法庭——程楼人民法庭——张弓人民法庭。二十多年来工作地点在变动,时间在变动可不变的是他对工作岗位的坚守,对工作的热爱与负责。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27年如一日,在乡亲们看来,他总是一张笑脸,满腔热心。“我出生在农家,生活成长在农村,母亲是农民,父亲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离休基层干部。从小挨饿受穷、生活艰苦,体解百姓的疾苦。我父亲任过多年的基层司法所长,依法调解民事纠纷,为百姓排忧解难,定纷争,保一方稳定,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父亲的工作对我影响很大,在严格的家风熏陶下,我自小养成了不怕吃苦、自强不息、嫉恶如仇、敢于担当的性格。在学校教书育人的同时,我自修法律业务知识,梦想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司法工作者。在组织的关怀下,幸运的成为一名法官,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一步一个脚印走到现在,在基层法庭连续工作27年,我很荣幸,也特别自豪,我衷爱这项事业,我珍惜我的这份工作。工作起来,老觉得有使不完的劲。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可这样才能锻炼人啊,对我来讲工作就是我的最大幸福。”罗合性在谈工作中讲到。

    用心调解促和谐

    2013年5月,罗合性审理了一起康权纠纷案,原告刘某,诉被告牛玉利、牛显民、郭礼然。刘某在牛玉利组织的建筑队给牛显民家建房过程中,因楼板断裂致刘某摔伤,因赔偿问题发生纠纷,刘某将牛玉利、牛显民、郭礼然(楼板供应商)起诉到法院,法院审理中,原告刘某死亡,家人将其尸体抬到牛玉利家里,他们感到奇耻大辱,马上集结40多人要强行将尸体扔到村外大路上去。事态眼看要变性升级,罗合性得到消息后,马上带领庭里的其他同志20分钟就赶到了现场,在途中就已通知该镇司法所长并向主管院长汇报,后经与司法所长、该村人民调解员、村干部联合,继续对该案调解18个小时,终使得四方当事人都满意,又一起复杂而纠结的案件圆满“落幕”。当天夜里两天多,罗合性整理完卷宗,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像这样,为了调解,奔波于各方当事人之间,加班到深夜,对于罗合性来说是常有的事。“身体虽疲惫,但心里很安稳。基层法庭就是这样,没有什么上下班,只要有百姓来,就是我们的工作时间,法院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地方。从事这么多年基层法庭的工作,我一直很注重调解,调解好了,矛盾少了,乡里乡亲的也就和谐了。”说起司法调解知道,罗合性平静的说。

    情系人民 为民执法

    高尚的情操决定无私的付出,爱民的情怀诠释生命的真谛。辖区的乡村院落、田间地头都曾留下他的身影。他不仅把关爱撒播在当事人之间,更用实际行动诠释生命的价值,用大爱向社会传递无限正能量。小小的办公桌上,他的案情笔记已积累了厚厚一摞,字里行间透露着浓浓的爱民情怀,经他承办的数千件民商事案件,无一错案,深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被称为“百姓的好法官”。问起这几十年扎根基层的心得,他憨厚一笑:“我作为一个地道的草根法官,在基层工作与百姓打交道,时间长了,形成了无形的割舍不断的亲民感情,我内心离不开基层,离不开农村农民,百姓是我的衣食父母,百姓的疾苦牵着我的情绪。这辈子,我也没啥追求,只要求上对得起党,下对得起民,中间对得起良心”。

    巡回法庭见真情

    低矮的房屋,破旧的桌椅,简陋的“审判现场”;年近七旬的老两口,佝偻的背影,空洞的眼神;握紧的双手,感激的泪光,一句“谢谢”,道不尽他们对罗合性法官的信任和感激,这是小编看到的巡回法庭中真实的一幕。为了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为更好地保护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合法权益,方便当事人办案,巡回审判已成为罗合性与同事们最常用的审判方式。“巡回审判,虽然辛苦了我们,但方便了大家。调解好了,矛盾就少了,矛盾少了,社会就和谐了。所以,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说起巡回审判这种有些“麻烦”的审判方式,罗合性乐呵呵地说。

    在基层工作这么多年,他的自行车已经骑坏了4辆、摩托车骑坏了2辆还骑坏了电动车1辆,具体行了多少路,早已长的无法计算。罗合性说:“在基层这么多年,我遇到好多次机会,院领导想调我到院机关庭室工作,我均婉拒不从,因为我内心已有扎根基层一辈子的想法,离不开生我养我的这块沃土。工作中结实了不少农民朋友,认识不少农民“亲戚”,时不时有案后当事人到法庭找我质心交流,我欣慰、我满足,我感谢百姓对我的好,对我的信任,从而感激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

    一封便信替农民工要来欠款

    “罗庭长,你说说,都快过年了,工头欠俺们的工钱一直不给,这样拖下去不是办法,你说俺们还能要过来不?”将近春节的前几天,张弓人民法庭来了两个前来咨询的年轻人,问负责接待的罗合性,工头欠的两千块钱工钱一直要不回来,能不能起诉他们。听两个年轻人说完,罗合性觉得拖欠数额不大,干脆直接帮他们要一下试试吧。可罗合性本人并不认识他们的工头,该怎么办呢?罗合性想了想,决定用以前的老办法—写封便信给他们,看结果如何。随后,年近60的罗合性,戴上老花镜,挥笔写下:“刘某某、黄某二同志:当事人张某某、孙某某二人当法庭咨询,你们因建房尚欠部分工钱,有刘某某出具的欠条证明,现农民工劳务费不能拖欠,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到一定数额可以入刑,考虑到你们均不容易,欠款金额不多,尽量不要走诉讼程序解决。请二人妥善解决此事。如不解决,由当事人依法起诉解决,特写便信供考虑。”还真别说,也就是这封便信,帮两个年轻人顺利要回了拖欠工资。双方从未谋面,为何罗合性能一张便信帮人要回拖欠工资呢?原来,在基层这么多年他没少走村进户地调解、判决案件,可以说,街坊邻居都认识他。所以说,他的一封便信也能要回拖欠工资。罗合性说,他经常给当事人写信,虽然写起来很费劲,但手写信更能体现出诚意。再难缠的案子也有突破口,只要用心,一心一意为群众利益着想,群众是会理解我们的,每办一个案子,就好像多交了几个“朋友”,相处熟了,难缠的案子也会迎刃而解的。

    立足本职 一心为民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是我的内心表白。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有限的责任指挥全部先给所热爱的审判事业,为百姓多办一些有益的事,定纷止争,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社会的和谐站好最后一班岗,向组织交一份完好的人生答卷。”罗合性同志说。

    一辆电动车,每天往返几十公里,一个人,颠簸的小路,几十分钟的路程,认真的倾听,耐心的调解,罗合性法官帮助了无数人,也感动了无数人。乡村院落,田间地头,处处都有他的脚印。27年的坚守,始终如一的信念,年近六旬的罗合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赢得了党和人民的认可与肯定。从1987年到法院工作至今,其审理过的千件民事案件无一错案,并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民事调解工作经验,是民事审判的资深法官。在张弓、程楼人民法庭主持工作期间,带领全庭同志创省、市“四最人民法庭”并多次荣获“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审判员”、“优秀庭长”等荣誉称号,2001年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荣记“个人二等功”。他的个人事迹被中共商丘市政法委员会收入“忠诚者的足迹”汇编成一本书。他的先进事迹先后在《商丘日报》河南法院网等媒体上进行过宣传报道。

    心系群众,司法为民,伟大见于平凡,崇高源于质朴。这就是在宁陵县人民法院,扎根基层27年、司法为民27年、默默奉献27年、公正司法27年、廉洁办案27年的好党员、好法官罗合性同志,他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清正廉洁,用27年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壮美激昂的奉献之歌!



责任编辑: 吕东

分享到:分享数: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4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