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 案件> 刑事 【浏览字号: 打印预览】【打印 我要纠错
被贪欲俘获的“文坛才子”
作者:张胜利 胡洪禹   发布时间:2003-09-27 14:05:18


    殷学军,这个曾经被国内知名作家称为才华横溢的文坛新秀。这位自认为“走过时代文学的鱼目混珠,走过都市疯狂的灯红酒绿”的晚生代作家(自称),却在金钱的诱惑中迷失了自己,将诈骗黑手伸向了朋友……

    落榜生摇身变为文学特招生

    1996年8月15日,湖北省大冶矿山乡殷家湾村一农家小院被一种喜庆的气氛包围着。
   “殷学军考上大学了!”
   “这孩子真中,听说还是文学特招生,咱村里终于有了第一个大学生。”
    宴终席散,当殷学军看着父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时,却有着一股说不出的痛。因为他知道,相对于榜上有名的同学来说,他那张录取通知书其实名不符实。
    殷学军在文学方面有一种超常的天赋。通过文学的道路走向成功是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愿望,尤其是农家孩子,殷学军也不例外。从小他的作品就多次在省里获奖,1996年,他的散文还荣获了长沙全国文学艺术新苗盛会邀请赛特等奖。其“荆楚才子”的美名由此传开。然而,在文学上一枝独秀的殷学军,其他几门功课却亮起了红灯。就在别的同学为迎接高考熬夜苦读时,殷学军却想着通过文学特招这条路挤进大学殿堂。
    由于殷学军家境贫寒,最后由学校出资油印了他的诗集,并寄到了全国数百所高校。机会终于来了,1996年8月13日,他终于收到了郑州某大学中文系自考班的入学通知书。

    “中原才子”膨胀的虚荣心

    大学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然而,对于殷学军来说却没有那么幸运,最困扰他的是金钱问题。为此他采取半工半读的方法,先后在饭店当服务员,帮助广告公司搞设计文案,在郑州市某家庭类报社当兼职记者等,靠着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
    这期间,殷学军始终笔耕不缀,先后又有多部作品在全国获奖,并且结识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作家、诗人,这些文学前辈多次为殷学军写诗评,题字,并称其为“追风逐浪,万千激情飞舞的中原才子”、“校园文坛的一面旗帜”。毕业后的殷学军留校任教,任该校文艺部部长,负责文艺宣传工作,同时还编辑、策划《校园文学家》杂志。
    有着“中原才子”的美誉,有着“大学教师”、“总编辑”的头衔,殷学军的腰挺直了,说话也比以前气粗了。“身份”的提高让他的那些文朋诗友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殷学军的虚荣心开始膨胀。

    荆楚才子剑走偏锋

    1998年6月,殷学军收到了一封署名邵江(在逃)的来信,大致内容是“久闻学军兄大名,今日能和你的稿子发表在同一报纸上甚感荣幸……”
    文人多情,殷学军也不例外,见别人对自己大拍“马屁”,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样在书信来往中,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99年7月,邵江参加在青岛召开的全国校园作家研讨会,殷学军也赶去捧场。会上,殷学军才知道邵江办了个报纸叫《校园作家》,凡是在上面发表过稿子的都能收到报纸。
    这次会议进一步加深了邵江和殷学军的关系。
    1999年11月份,邵江自称去广州谈业务,在郑州专门转车看望了殷学军。这让殷学军受宠若惊,倾其所有盛情款待了邵江。席间,二人谈的十分投机。
    邵江就对殷学军说:“你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发了那么多作品,还有固定的读者群,应该有自己的阵地,象我一样办个报纸,指导他们怎样写文章,还可以挣一些辛苦费!”
   “我也早有此意,只是私人办报查得很严,比如说刊号、印刷、发行……”
   “这些你不用考虑,都包在我身上了,过一段我帮你弄个国内统一刊号。”
    殷学军又咨询了邵江每期报纸的成本,觉得有利可图。二人便一拍即合。
    既然有了刊号,就要有一个主办单位,殷学军想起了一个叫刘某的文友,刘自称在河南省群艺馆工作,那么就以群艺馆主管的名义办报,报名叫《作家新一代》,让刘某担任社长,殷学军自任总编辑。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殷学军又找到了从事投递工作的好朋友刘某,将桐柏南路35号作为收信地址。
    接下来,殷学军开始向遍布全国各地的文朋诗友发出了约稿的消息。

    急于发稿者趋之若鹜

    2001年12月,第一期《作家新一代》报纸终于新鲜出炉。殷学军将只印了600份的报纸寄给了全国各地的文朋诗友。报纸上显示的都是1997年创刊、总第52期字样。报纸已经寄出去了,投资了几百元如何收回?殷学军又向邵江取经。
   “你先发布征文大赛通知,让每人随信夹寄5元评审费。”
    殷学军茅塞顿开,通过《作家新一代》一口气发出了30多个征文启事。一些文学爱好者不知真假,于是大量的稿件如雪花般地飘到了殷学军的手中。
    初次尝到甜头的殷学军并没有就此满足,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影响,他又如法炮制了《朋友与亲人》杂志。一报一刊互相吹捧。滑稽的是,《朋友与亲人》杂志的广告代理商竟遍布北京、香港、江苏、辽宁等地。同样,大量的稿件如约而至。
    随着“阅历”的增多,殷学军已不满足于5元钱的小打小闹。他和邵江商量后,决定为他人出书挣钱,这正中邵江下怀。二人先后非法出版了《中国校园作家大辞典》、《新世纪文坛新人新作一百家》、《新世纪优秀文学少年三百家》等,从中牟取暴利。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殷学军也将自己的诗集印成《远方不远》一书,以及自己在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集结成《天道酬善》一书。
    殷学军的伎俩并非天衣无缝,很多作者见自己的稿件发表后却没有收到稿费,就写信向殷学军索要稿酬,还有投搞后石沉大海的读者写信对“一报一刊”提出质疑。
    对此,殷学军想好了应对之词。他在《作家新一代》报纸上解释说:“本报稿件分三类:第一类是特别稿(最佳稿)有稿酬,标准是千字百元,凡此类稿件均寄发用稿通知单,稿酬在两月内送达;第二类是优秀稿,以样刊代酬;第三类是个人或团体作品专版,纯属个人自费版面,均赠样报数份。来稿一律不退。”

    贪欲让他自毁前程

    对付读者,殷学军自有高招,但对付公安局他却走了眼。
    2002年6月10日,郑州市公安局中原分局刑侦大队接到云南省丽江纳西族作家和某的报案材料。称去年以来,他和一些文学上的朋友陆续收到《作家新一代》报纸,上面印着“河南省群众艺术馆主管、中国校园文联友谊丛书编委会主办”,该报总编辑“剑客”以能给和某出书的名义骗取了1.1万元出版费和三部著作底稿。
    与此同时,河南省群众艺术馆也向刑侦大队报案,称该馆除了《青年歌声》杂志外,未主管过其它任何报刊杂志,但近期多次接到电话咨询办报的事,怀疑有人打着该馆的幌子从事诈骗活动。刑侦大队对此案高度重视,立即对此案展开调查。很快,殷学军浮出水面。6月16日,刚刚举行完婚礼的殷学军尚未度完蜜月便被抓获,邵江在逃,日前正在追捕中。
    经法院审理查明,2001年10月份以来,被告人殷学军未经文化主管部门审批,未办理任何手续,自办非法报刊《作家新一代》,盗用河南省群艺馆的名义为主办单位,自任总编,并到处邮寄自办的报纸和自编的丛书出版印刷成本价格表,广告宣传能为他人出版书。为了进一步取得他人的信任,殷学军还伪造了十五个出版社的公章和条形码。  
    最终,殷学军因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以能为他人出书为由,骗取公民的合法财产,构成诈骗罪被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50000元。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章程 | 入会申请 | 广告报价 | 法律声明 | 投稿信箱
版权所有©2013 法律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