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被贪欲俘获的“文坛才子”
作者:张胜利 胡洪禹 发布时间:2003-09-27 14:05:18
殷学军,这个曾经被国内知名作家称为才华横溢的文坛新秀。这位自认为“走过时代文学的鱼目混珠,走过都市疯狂的灯红酒绿”的晚生代作家(自称),却在金钱的诱惑中迷失了自己,将诈骗黑手伸向了朋友…… 落榜生摇身变为文学特招生 1996年8月15日,湖北省大冶矿山乡殷家湾村一农家小院被一种喜庆的气氛包围着。“殷学军考上大学了!” “这孩子真中,听说还是文学特招生,咱村里终于有了第一个大学生。” 宴终席散,当殷学军看着父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时,却有着一股说不出的痛。因为他知道,相对于榜上有名的同学来说,他那张录取通知书其实名不符实。 殷学军在文学方面有一种超常的天赋。通过文学的道路走向成功是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愿望,尤其是农家孩子,殷学军也不例外。从小他的作品就多次在省里获奖,1996年,他的散文还荣获了长沙全国文学艺术新苗盛会邀请赛特等奖。其“荆楚才子”的美名由此传开。然而,在文学上一枝独秀的殷学军,其他几门功课却亮起了红灯。就在别的同学为迎接高考熬夜苦读时,殷学军却想着通过文学特招这条路挤进大学殿堂。 由于殷学军家境贫寒,最后由学校出资油印了他的诗集,并寄到了全国数百所高校。机会终于来了,1996年8月13日,他终于收到了郑州某大学中文系自考班的入学通知书。 “中原才子”膨胀的虚荣心 大学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然而,对于殷学军来说却没有那么幸运,最困扰他的是金钱问题。为此他采取半工半读的方法,先后在饭店当服务员,帮助广告公司搞设计文案,在郑州市某家庭类报社当兼职记者等,靠着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这期间,殷学军始终笔耕不缀,先后又有多部作品在全国获奖,并且结识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作家、诗人,这些文学前辈多次为殷学军写诗评,题字,并称其为“追风逐浪,万千激情飞舞的中原才子”、“校园文坛的一面旗帜”。毕业后的殷学军留校任教,任该校文艺部部长,负责文艺宣传工作,同时还编辑、策划《校园文学家》杂志。 有着“中原才子”的美誉,有着“大学教师”、“总编辑”的头衔,殷学军的腰挺直了,说话也比以前气粗了。“身份”的提高让他的那些文朋诗友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殷学军的虚荣心开始膨胀。 荆楚才子剑走偏锋 1998年6月,殷学军收到了一封署名邵江(在逃)的来信,大致内容是“久闻学军兄大名,今日能和你的稿子发表在同一报纸上甚感荣幸……” 急于发稿者趋之若鹜 2001年12月,第一期《作家新一代》报纸终于新鲜出炉。殷学军将只印了600份的报纸寄给了全国各地的文朋诗友。报纸上显示的都是1997年创刊、总第52期字样。报纸已经寄出去了,投资了几百元如何收回?殷学军又向邵江取经。“你先发布征文大赛通知,让每人随信夹寄5元评审费。” 殷学军茅塞顿开,通过《作家新一代》一口气发出了30多个征文启事。一些文学爱好者不知真假,于是大量的稿件如雪花般地飘到了殷学军的手中。 初次尝到甜头的殷学军并没有就此满足,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影响,他又如法炮制了《朋友与亲人》杂志。一报一刊互相吹捧。滑稽的是,《朋友与亲人》杂志的广告代理商竟遍布北京、香港、江苏、辽宁等地。同样,大量的稿件如约而至。 随着“阅历”的增多,殷学军已不满足于5元钱的小打小闹。他和邵江商量后,决定为他人出书挣钱,这正中邵江下怀。二人先后非法出版了《中国校园作家大辞典》、《新世纪文坛新人新作一百家》、《新世纪优秀文学少年三百家》等,从中牟取暴利。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殷学军也将自己的诗集印成《远方不远》一书,以及自己在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集结成《天道酬善》一书。 殷学军的伎俩并非天衣无缝,很多作者见自己的稿件发表后却没有收到稿费,就写信向殷学军索要稿酬,还有投搞后石沉大海的读者写信对“一报一刊”提出质疑。 对此,殷学军想好了应对之词。他在《作家新一代》报纸上解释说:“本报稿件分三类:第一类是特别稿(最佳稿)有稿酬,标准是千字百元,凡此类稿件均寄发用稿通知单,稿酬在两月内送达;第二类是优秀稿,以样刊代酬;第三类是个人或团体作品专版,纯属个人自费版面,均赠样报数份。来稿一律不退。” 贪欲让他自毁前程 对付读者,殷学军自有高招,但对付公安局他却走了眼。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
|
|